首頁 > 資訊 > 白話解讀 > DCEP未來有可能面對的最強對手可能不是Libra,而是……
穩定幣是最強的國家隊DCEP的對手
2019-12-02 10:53:29作者:孫副社長來源:白話區塊鏈
02
穩定幣是最強的國家隊對手
但當下勝負難分

按照這種邏輯,我們便不難得出一個比較非主流的結論:在現階段,對于像 DCEP 這樣的數字貨幣來說,最大的競爭對手并不是來自于巨星云集的 Libra 等跨國企業數字貨幣,而是游離于監管之外的數字資產,而這一類數字資產的佼佼者,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穩定幣。
為何說穩定幣是區塊鏈世界里,DCEP 現階段所面臨的最大對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帶領大家復習一下多次提到的一個知識:對于用戶來說,他們支付習慣的養成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特定場景下的支付,比如說微信發紅包和支付寶的淘寶付款,二是在線上線下全場景下的支付,比如說現在無處不在的微信和支付寶掃一掃。
那么,在區塊鏈世界里,DCEP 現有的各路對手都發展到了什么樣的階段?
頭號對手 Libra 不必多說,現在正糾結于與美國政府的監管之中,在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上,八字還沒開始一撇;各種大大小小的山寨幣基本沒有什么經濟生態可言,亦不足為患;而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主流幣”雖然也曾構建出獨特的生態,但比特幣所依靠的地下資產網絡太過于非主流化,幾乎不可能培養出普羅大眾的使用習慣,以太坊雖然一度依靠去中心化融資,成為數字世界里的硬通貨,然而隨著相關融資模式的無以為繼、外加后續的 DApp 故事也沒能講下去,現在也已經基本淡出了主流社會的視野。
看到這里,你就不難明白,為什么穩定幣才是在培養用戶群體方面走得最靠前和最有可能成為 DCEP 競爭對手的數字資產。
因為無論行情牛熊,用戶對于穩定幣都有剛需存在——當市場從牛轉熊時,投資者會把手里的數字貨幣轉化成穩定幣進行觀望;在市場由熊轉牛時,投資者又需要將法定貨幣轉化成穩定幣,將其作為跳板來入場。而當行情持續冷淡、投資者又不愿意賣出手里的 Token 時,他們又會選擇 DeFi 來租賃一些去中心化的穩定幣……
盡管場景不同、需求量也存在差異,但至少就現在而言,很多人已經形成了對穩定幣在特定場景下的依賴,也培養出了初始的使用習慣。

那么,未來 DCEP 與穩定幣會產生一種什么樣的競爭態勢?誰又能掌控更多的支付市場份額?
這個問題的實質,實際上是在比較這兩者誰能夠率先形成一定規模的初始用戶群體,只要越過這個規模的臨界點,線上的支付場景將會延伸到線下,而用戶群體也將會因為生態的擴大而出現急速的增加,進而給競爭對手帶來極大的壓力。
簡而言之:量變引發質變。對于這一點,經歷過 2015 年前后的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發展的朋友們應該能有所體會。而就目前來看,我們還很難斷定 DCEP 與穩定幣誰能夠更早地摸到這個臨界點,這個問題的變數主要出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對于 DCEP 來說,正如在《DCEP VSLIBRA,新大博弈下數字經濟的前哨戰》中所提到的一樣,中國擁有龐大的經濟系統,如果能夠將這些經濟生態數字化,那么在提供貨幣流通生態方面沒有什么大問題,但 DCEP 的短板也很明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發行數字貨幣這么重要的事情,不僅會對國內金融經濟造成較大影響,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金融格局,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這就決定了 DCEP 的決策、研發與落地的周期會是比較長、相關的動作會是比較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提出了長達 5 年時間之后,DCEP 的很多細節仍然沒有敲定,甚至在大的發展路線上可能也存在分歧。
反觀穩定幣方面,與包括 DCEP 在內的國家數字貨幣相比,由小公司所主導的穩定幣動作就要快得多。以穩定幣 USDT 為例,其同樣是提出于 2014 年,但對于小公司來說,由于其所要考慮的外界因素較少,所以在過去的幾年里,生態發展的速度相當之快——很多朋友可能還沒有注意到,USDT 現在已經沖到了加密貨幣市值排行榜第 4 位,僅次于 BTC、ETH 和 XRP ,而僅僅在兩年之前,它的排名在 50 開外。
但它的缺陷在于:雖然像數字貨幣小公司的決策速度可能會比較快,然而其所仰仗的經濟生態,卻高度依賴于數字貨幣交易、甚至可能更多的是山寨幣的交易。
鑒于比特幣 OTC 的存在,我們目前很難判斷 USDT 的使用者更多的是用其來投資比特幣還是山寨幣,如果是比特幣倒還好說,畢竟這項資產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但如果是山寨幣的話,穩定幣未來的經濟生態、甚至是自身的前途就要好好商榷一下了:畢竟,受到公鏈故事低迷的影響,以及監管力度的增加,說現在的山寨幣前途未卜,甚至是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困難的時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