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芳芳 / 來源:白話區塊鏈
上周,就在全球因為我們人類拍攝到了史上首張黑洞照片而狂歡時,一家以“視覺內容”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視覺中國」卻因為這張照片的版權問題被卷入了一個“黑洞”。4月11日下午,共青團發微博質疑國旗、國徽的版權,再次將視覺中國推上風口浪尖。
版權問題一直是個“燙手的山芋”,一方面原創作者面臨確權難、維權難、以及收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另一方面使用者面臨收費高、購買渠道不順暢、被大平臺“惡意維權”等問題。
每次發生版權類爭議問題時,很多區塊鏈愛好者和不少媒體就會出來說“用了區塊鏈技術,版權問題就能完全解決”。真的是這樣嗎?區塊鏈技術真的能徹底解決版權問題嗎?
01
區塊鏈可以賦能,但也不是萬能的
區塊鏈技術具有公開透明、不可(輕易)篡改、可溯源等特點,在版權保護方面,區塊鏈可以賦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版權注冊:在對原創作品進行版權登記時,區塊鏈技術可以非常方便地將時間戳與作者的信息、原創內容信息等元數據,一起打包并做哈希運算,生成一張電子憑證,并將相關的內容存儲到區塊鏈上。
-
版權及衍生品交易: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可以為相關的版權制定靈活的轉讓交易規則,產生的收益“Token化”,最終實現去中心化的版權轉讓交易,以及甚至在作品創造之前就開始眾籌等等。
-
內容社區及分發:通過區塊鏈技術,內容創建、內容下載、內容評價推薦等行為,都可以在區塊鏈上被真實記錄。通過Token激勵,可以鼓勵內容創作者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鼓勵用戶主動挖掘并推薦優質內容。內容消費所產生的收益也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追蹤,讓作者獲得可靠的回報。
盡管區塊鏈技術在版權方面大有可為,但區塊鏈技術也不是萬能的。
第一,區塊鏈只能確保版權存證過程的可信度,無法保障信息上鏈前的可信度。換句話說,上鏈之后的內容可以保證無法篡改,但上鏈之前,區塊鏈并不能證明內容是上傳者原創而不是盜竊的,也不能證明上傳者擁有版權。
第二,區塊鏈技術也治不了“洗稿”。侵權監測一直是版權保護中的一大難點,比如在學術界,為了避免論文抄襲會要求“查重”,借助論文數據庫強大的檢索能力,通過算法識別是否存在抄襲行為。目前,區塊鏈還沒有強大的數據庫,況且即便建立了大量的數據庫進行“查重”,換個表達或是調換語句順序,也還是能“騙”過審查。
02
區塊鏈技術在版權領域的實踐
區塊鏈技術在版權領域的落地應用在不斷地推進。
在國家層面,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牽頭,基于DCI標準和DCI體系框架,聯合了新浪微博、京東、阿里巴巴、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等多方,聯合發起DCI標準聯盟鏈,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賦能版權保護。
在司法方面,2018年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都市快報作品遭盜用的案件,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對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予以確認其法律效力。2018年9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接入了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新華社、杭報集團等多個節點。
微觀層面,目前已有不少項目團隊利用區塊鏈技術做去中心化的內容平臺或是版權保護平臺。比如說EOS創始人BM離開比特股之后,創立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臺Steem,在熊市背景下活躍度依然很高。
03
小結
區塊鏈技術是一把“神兵利器”,在版權保護領域確實大有可為,但區塊鏈技術也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方案解決。正確地理解區塊鏈技術的“能力邊界”,充分發揮區塊鏈的優勢,不斷推動區塊鏈的落地應用,版權保護問題終將有一日可以得到合理的解決。
你知道或者碰到過哪些侵權事件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