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O / 來源:投稿
STO的投資風口在哪里?
當前全球投資環境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資產價格的不斷下跌,以及基金所擁有的資金不斷減少,全球投資環境都面臨著寒冬的考驗。人們都呼喊著,熊市死于抄底,現金為王。
這是捕獲優質低價資產的好時機,也是STO吹向風口的好機會。但是ST在底層技術和實例的現實之間,仍存在著巨大差距,而且是不斷增長的差距,例如很多ST都是ERC-20的變體,ERC-1404也只是在ERC-20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簡單的函數。雖然如此,仍舊有許多區塊鏈從業者看好ST,希望它成為繼1CO之后繼續吹起來的風口。
由嗶嗶News主辦,巴比特加速器、LINKVC、冉道資本協辦的BIT BANG第三期線下活動《證券化Token發行(STO)》在上海長寧來福士舉辦。參會嘉賓比特律創始人朱鹿杰、BK FUND創始人黃嶠濛、DAEX基金會主席谷燕西、區塊鏈著名律師高素質藍領就STO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活動現場
01
觀念、技術與財產形態
比特律創始人朱鹿杰
為什么從觀念談起?在我們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停留在數字資產,就很難和現實的世界對接,這也是為什么1CO以后,很多人開始把目光和精力放在STO上。另外,用我們的分類方式,大部分Token屬于UT(實用型通證)。二是技術上的進步,今年9月出現了ERC-1400以及ERC-1404等。技術的發展可以在法律的合規、名單的選擇上做一些區分。
實用型通證,當平臺上發行的通證只用于平臺內部流轉的時候,以及沒有任何收益成分,它的價值來源于供求關系,當平臺上的人越來越多,或者供不應求的時候,Token的價值就會上升。
這就回到傳統的問題,平臺的流量和運營,類似互聯網或者APP。當前的技術解決這些傳統的問題還是很困難的,目前區塊鏈上轉一筆賬都很難。因此,UT(實用型通證)的存在本不是為投資者設計。1CO一夜之間涼下來,是符合我們的判斷的。
證券型通證則是與現實的資產相對應的,資產很有可能通過技術,以及法律的變更,來進一步顆粒化或者通證化,這在中國也是有可能的。
02
風口上的STO,證券類TOKEN的前世今生
BK FUND創始人黃嶠濛
最早接觸Coin Test的時候,我們都是想著讓自己不要成為一個證券,因為定義成證券是要接受監管的。但是現在我們的視角變了,我們想著如何把自己定義為證券,如何把自己放進監管的框架里。以下是我們對STO的觀點:
1.合規問題需要多個政府機構的系統性支持,而這種系統性支持可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功能性Token上線之后,誰愿意買誰就買,它很少涉及鏈下的事情。證券型TokenSTO是一個非常注重鏈下的產業,當前還沒有全面的機構來支持它,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2.實操性難度需要保持高度重視。目前真正發行了受監管的證券類通證極少,缺乏可參考的模版。
3.傳統的金融產業鏈上的從業者更有優勢,熟悉監管,募資能力強。對我們做區塊鏈的人而言,STO是一件非常有緊迫感的事情。我們雖然了解什么是幣,但是不了解什么是金融。我們沒有和傳統的金融機構打過交道,我們更沒有和他們進行業務上的合作。然而,STO恰恰是傳統做投行、做基金、做籌得的人的優勢,這也是傳統投資人進來區塊鏈行業的一次機會。
4.區塊鏈的交易將獲得監管和政策的保障,大量的傳統投資人、個人投資人將會跑步入場
。區塊鏈從業者都希望有更多的傳統資金跑步進場,但是傳統資金并不知道如何進場,去年很多傳統資金去買了礦機,他們想用礦機掙法幣,因為讓他們用錢買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STO是合法合規的證券,如果能讓他們買STO,這對整個區塊鏈的圈子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5.區塊鏈世界的用戶獲取成本和教育成本將會大幅降低。
03
證券型通證經濟模型
DAEX基金會主席谷燕西
一、證券型通證適用的行業
一是,適合于新興行業,最好的應用是2C。市場機構很多但是很分散的行業,例如零售部門,可以通過通證的方式將大家集合起來。如果應用在2B,面向機構,效率則會很低。
二是,適合于信用度低的行業,可以通過和區塊鏈結合,減少行業的信任成本。另外,再加入通證經濟的元素,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需要注意的是,STO畢竟還屬于一個創新的領域,項目方不能邁過監管的紅線。
二、分紅機制
分紅機制是通證機制里最重要的。證券化Token不是積分,積分是恒定價值,證券化Token的價值是可變的,持有者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收益。如果Token持有者沒有收益預期,Token可能僅僅是一個積分。分紅一定是證券化Token持有者的主要預期,分多少?什么時候分?分的頻率是多少?(傳統股票按年,通證可以非常頻繁,按季度、月、天)這些要素都非常關鍵。
傳統股票方式和證券型通證的差異
總而言之,證券型通證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業務可以增長很快;使用不當,業務也會迅速衰落。
04
證券類Token的投資風口
區塊鏈著名律師高素質藍領
證券類Token和傳統數字貨幣市場,兩者的差別很大,重疊度不會超過10%,普通投資者可能不能參與這些投資風口。
首先,專用于ST的區塊鏈平臺,也就是專用于證券類Token的公有鏈。這些平臺可能本身不會發幣,參與進來的可能是傳統的公司股權,這就和普通的散戶沒有太大關系。ST的區塊鏈平臺是整個ST行業里的基礎性設施。
其次,有牌照的中心化交易平臺。牌照的價值非常大,在美國拿交易平臺的牌照非常難,尤其是證券類交易平臺。我覺得,幣安和火幣拿到交易平臺牌照的可能性都不大。而且證券類Token必須在有牌照的交易平臺上市,如果某家交易平臺在早期拿了牌照,它可能會壟斷市場。
另外,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可能在監管上套利。中心化交易平臺需要牌照,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則不需要。當一些ST無法在傳統數字貨幣交易平臺上線,它們可能會選擇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在短期內,我比較看好基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大部分證券類Token還是會在以太坊平臺上存放。
還有,區塊鏈身份項目,這是必要的基礎設施。證券類Token的前提是實名制,一種是中心化的方式實名制,由一個特殊的中心化機構來認證KYC,這種方式比較簡單。還有一種是去中心化的方式,這不僅包含技術問題,還需要看團隊的運營情況。任何一種去中心化的身份條件,得先通過監管機構的認可。
再次,存托服務機構(含錢包供應方)。Token不一定存儲在鏈上,很多人喜歡把幣存在off-chain的錢包,這也是基礎設施。證券類Token投資者可能不是數字貨幣投資者,他們可能是大公司,因此會選擇第三方托管,包括交易平臺也會有這個需求。
最后,跨鏈交互協議。長遠來看,以后每條鏈上可能都有證券類Token,STO將會存放在不同的鏈上,Token會在不同的鏈上進行交易,因此跨鏈也是基礎設施,這還是比較長遠的事,預計在三年之內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