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文春 / 來源:白話區塊鏈
原標題:《江卓爾:科普、挖礦,構建可量化、反脆弱的交易系統》加密貨幣圈內有這樣一句玩笑話:
圈內有 99.99% 的人都在抱怨,其中 99% 抱怨自己上車不夠早,0.99% 的人抱怨自己下車早了,剩下的 0.01% 成為了傳奇人物被人津津樂道。
這雖是一句玩笑話,卻很形象地反映了這個圈子的真實情況。
如果可以選,你覺得選在哪一天參與加密貨幣可以不抱怨?如果在 2013 年的年底(比特幣剛剛經歷了大瀑布)進入這個行業,到現在你會成為誰?
萊比特礦池的創始人江卓爾就是在這個時間點進入了加密貨幣行業,從最初的兩臺顯卡礦機起步,發展到自有 20 多萬臺礦機,并創辦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池之一——萊比特礦池(BTC.TOP)。
5 年多時間,礦機數量上漲 10 萬倍,總體收益數千倍,江卓爾是如何做到的呢?是運氣還是背后有強大的、值得借鑒的方法論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江卓爾在加密貨幣行業快速崛起的傳奇歷程。
01
從大數據到比特幣
江卓爾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獲得了計算機和工商管理學雙學位。作為一名程序員,他畢業以后在上海移動做數據倉庫和大數據分析。
“用大數據看人,就像人看螞蟻一樣“的理念,以及大數據分析的專業知識,為江卓爾之后投資加密貨幣提供了極其有效的指導。
江卓爾第一次聽到比特幣是在 2011 年,和很多人一樣,最初聽到比特幣并沒有把它當回事,等再次聽到的時候基本都是比特幣下一次快速上漲的時候。比特幣再一次進入江卓爾的視野是在 2013 年,那時候他還在上海移動,帶領十幾個人的團隊做大數據分析。這一次,他沒有再錯過機會,而是認準了比特幣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2013 年 10 月,江卓爾毅然辭職,從兩臺顯卡礦機起步,從挖萊特幣(LTC)等山寨幣開始,經過 4~5 年的時間,締造了一個礦業巨頭。
02
科普
對自己在區塊鏈行業做的事情,江卓爾總結為兩點:科普和挖礦。
江卓爾對比特幣的理解深刻,觀點鮮明,而且還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敢于用犀利的邏輯與人辯論。這些特質讓江卓爾迅速成為行業的 KOL(關鍵意見領袖)之一。
江卓爾在知乎上寫的科普長文《比特幣是什么》,是中文社區中最廣為流傳的比特幣科普文章,瀏覽量近 600 萬次,是很多人入門區塊鏈的必讀文章,甚至還有不少區塊鏈公司拿它作為新員工入職培訓教材。
除了知乎這篇爆款,江卓爾在微博平臺上發布了很多區塊鏈行業的熱點解讀文章,閱讀量也基本為 10w+。這些文章緊跟行業動態,對事件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是很多人學習區塊鏈知識的必讀內容。比如 BCH 與 BSV 算力戰之際寫的《天下大義當混為一》上、中、下系列,累計閱讀量達到 50w+,其中下篇《天下大義當混為一之算力戰》閱讀量更是超過了 30w。
江卓爾的文章能得到讀者的如此偏愛,根本原因還是他對區塊鏈、比特幣的深刻理解。
03
挖礦三重門
除了科普,江卓爾的另一個標簽就是挖礦,挖礦是江卓爾在區塊鏈行業的最大業務。
江卓爾創辦的萊比特幣礦池,目前是全球頭部比特幣礦池之一,而這一切起源于 2013 年底的兩臺顯卡礦機。
2013 年 12 月 10 日,江卓爾買了兩臺 7950 五卡的顯卡礦機,這在當時是逆趨勢而動。彼時,比特幣 11 月 19 日達到 8000 元泡沫高峰,萊特幣 11 月 28 日達到 380 元泡沫高峰后,迅速崩盤。很多人因此萌生退意,江卓爾順利接手了他人轉讓的礦場,并和另外幾個礦場、大礦工談好了租賃。
意識到礦池是挖山寨幣的關鍵后,江卓爾在 2013 年 12 月組建了團隊,著手建立礦池,2014 年 1 月 1 日注冊了萊比特礦池域名。
成立之初的萊比特礦池,定位機槍池會根據挖礦難度、出塊獎勵、市場價格、市場深度、成熟時間等參數,以秒為單位,尋找收益最高的 Token 并自動切換一部分算力到上面進行挖礦,同時還通過聯合挖礦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收益。
萊比特礦池通過山寨幣提供了遠超過理論收益的產出。礦池成立之初,7 日收益高達 40% 以上,因此發展迅速,很快在萊特幣算法和 X11 算法上占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不過遺憾的是,由于比特幣的算法幾乎沒有山寨幣可挖,以及算力基本被礦機廠家控制,小算力挖礦風險大等原因,導致萊比特礦池一直難以進入比特幣礦池領域,只能在萊特幣算法和 X11 算法領域“稱王稱霸”。
通過挖山寨幣然后兌換成比特幣的方式,江卓爾賺到了大量的比特幣。
后來,比特幣發生了擴容之爭,這讓江卓爾意識到“想要保護自己的比特幣,必須要有比特幣算力”。于是,在 2016 年,江卓爾建立了自己的比特幣礦池——BTC.TOP。在 2017 年牛市期間,BTC.TOP 一度成為全網算力最大的礦池。
這是挖礦之于江卓爾的第一重意義:用算力守護自己的財產!
2017 年“九四”期間和 2018 年底的礦難期間,很多礦場關停,礦機論斤賣,恐慌情緒在整個挖礦行業蔓延。出人意料的是,江卓爾卻在這個時間點加杠桿——借錢挖礦,將自己的幣抵押,借錢買入礦機。
通過礦業,江卓爾構建了以幣為核心的業務體系。構建以幣為核心業務體系的人,即使出現了一些極端的情況,也存在東山再起的機會,比如趙東多次爆倉,但是依靠場外交易,收取以幣計價的傭金,最終穿越了牛熊。
這是挖礦之于江卓爾的第二重意義:構建以幣為核心的業務體系,讓自己永遠不會被甩下車。
依靠算力,江卓爾在幾個關鍵節點發揮了重要作用:
1、2017 年 8 月,由于大區塊黨和 Core 黨在區塊擴容事件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BTC.TOP 成為支持大區塊的主要礦池之一,確保 BCH 順利分叉,為比特幣創造了多樣性;
2、2018 年 11 月,澳本聰與 BCH 理念不合,聲稱發起算力戰,讓 BCH 成為一條符合自己理念的鏈,并聲稱無論是算力戰還是消耗戰,會一直燒錢,直到 BCHABC 失敗為止。江卓爾作為支持 BCHABC 一員,調動自己的算力守護 BCH 的安全,最后澳本聰分叉出一條新鏈 BSV。
3、2019 年 5 月,BCH 升級期間,有人蓄意破壞,江卓爾調動 BTC.TOP 礦池,聯合其他幾大礦池,緊急挖出 10 個空塊,利用 BCH 的防重組保護,以確保此次升級不會被回滾。
這是挖礦之于江卓爾的第三重意義:用算力為自己的理念投票!
04
超越數學模型的交易系統
江卓爾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獲得數千倍的收益,直接原因是多次成功的逃頂和抄底,江卓爾稱之為“投資之術”。江卓爾對大趨勢的判斷有自己的方法論,而且敢于為自己的判斷下注。
以下是針對江卓爾的趨勢判斷方法以及交易系統的訪談,需要注意的是,他的方法并不適用于每一個人,以前奏效不代表未來也奏效,任何人都需要獨立思考。
1、交易系統 1.0:可量化的交易系統
白話區塊鏈:江總,我記得您不太喜歡談短期幣價漲跌,還曾經評價那些短線行情分析師為“偽上帝派”,能給我們講講為什么嗎?
江卓爾:我認為短期價格問上帝,長期價格看用戶數。對幣價的判斷,應該看大周期和大趨勢,建立可量化的數學模型,即便是模糊的正確也好過精確的錯誤。
白話區塊鏈:短期價格問上帝,這也吻合了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 Theory,認為證券價格的波動是隨機的、沒有規律的)。記得您早期還提出了一個“大周期理論”,能介紹一下嗎?
江卓爾:我提出的“大周期理論”,預測的是一輪牛熊的高點和低點,背后的邏輯是比特幣總市值越大,波動率越小。先看下圖,2014 年泡沫與 2011 年泡沫相比,比特幣跌幅減小了 6.86%。漲幅是波動率的另外一個指標,它們之間應該成比例。
我根據 2011 年和 2014 年兩個泡沫周期,準確預測了這一輪熊市在”2019 年春節前后”和”3000 美元"見底。
白話區塊鏈:除了“大周期理論”,您還特別強調過“三大泡沫指數”,通過這三大指數判斷大趨勢,今天能給我們介紹下嗎?
江卓爾:我提出的第一大泡沫指數,是指比特幣總市值(100 億為單位)除以活躍地址數(10 萬為單位)的根號二次方,我們暫且稱為梅特卡夫指數。這個指數的底層邏輯是梅特卡夫定律,即網絡的價格和聯網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在這個模型中,用活躍地址數來等價真實的用戶數。如果幣價在短時間內暴漲,而用戶數卻沒用同步上漲,根據梅特卡夫定律,這樣的價格是沒有用戶數支撐的,泡沫就出現了。
▲ 藍色是比特幣的總市值,單位是 100 億;橙色線是比特幣的活躍地址,以 10 萬為單位。泡沫指數就是把總市值除以活躍地址的根號二次方。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指標的參考性在漸弱,甚至極端情況下會失效。這是因為比特幣的區塊大小被鎖死在 1M 大小,每個區塊能打包的交易上限在 4000 筆左右,當交易出現擁堵的時候,就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活躍地址數。
我提出的第二大泡沫指數,是比特幣 60 日累計漲幅,由每日的漲幅相加得到,而不是用第 60 日的價格除以第一天的價格。這個指標的邏輯是,大量新入場的人和資金引爆牛市,但如果價格上漲的速度大幅超過了新資金的入場速度,那么新進資金就無法支撐暴漲的價格,幣價最終會崩盤。
在 2011 年和 2013 年的三次崩盤前,都出現了 60 日漲幅超過 200% 的情況。上圖便是用這個指標識別出了這幾次漲幅過快的風險。
我提出的第三大泡沫指數,是礦機的靜態回本天數(礦機價格除以每天凈收益)。如果多數主流礦機的回本天數大幅下降,那么這是見頂信號。這個指標的邏輯是工業化生產礦機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幣價上漲的速度,說明幣價上漲太快,難以為繼。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指標在 2017 年 12 月,S9 的回本周期從 200 天左右快速下降到 100 天附近,很明顯是見頂的信號。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大泡沫指數需要綜合參考,而且即使綜合參考了這三大指標,它仍然是不完美的,可能會出現虛發警報和漏發警報的情況。
大周期理論和三大泡沫指數,只能算是我個人交易系統 1.0 的內容,現在已經升級到 2.0 了,添加了不少內容。
2、交易系統 2.0:反脆弱的交易系統
白話區塊鏈:江總,相比于交易系統 1.0,2.0 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呢?
江卓爾:我個人的交易系統 2.0 核心在于反脆弱性。反脆弱性是指隨機事件中(尤其是黑天鵝事件),如果你是獲利的一方,那么你就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反之,你就是脆弱的。在加密貨幣行業,黑天鵝頻繁出沒,特別需要讓自己具有反脆弱性。
白話區塊鏈:江總,您是如何讓自己的交易系統具有反脆弱性?
江卓爾:在上次和你們白話區塊鏈的直播中,我提到過“輕判斷,重風控”。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但是,要謹慎地為自己的觀點下注,重視風控。這是因為加密貨幣自帶黑天鵝體質,為了防范不確定性,即便通過經驗判斷了方向,也要避免一次性下重注。
在這一點上了,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比如大區塊黨,認可 BCH 下重注,不曾想澳本聰與 BCH 演化的理念不合,造成社區分裂,分叉出 BSV,讓 BCH 元氣大傷,重倉 BCH 者損失慘重。
另外一個我稱之為“蓋泉眼理論”。蓋泉眼不是說要布局更多的賽道,以免錯過絕好的投資機會,而是要發現新的價值。價值發現是多維的,但究其本質,只有新的自由才有巨大的投資價值。舉個例子,比特幣帶來了貨幣自由,以太坊帶來了股權自由。在加密貨幣行業,最賺錢的就是發現價值幣,然后屯它。
當然了,這個行業在不斷地發展,我的認知水平也在升級,我個人的交易系統也會不斷更新升級,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勞永逸的交易系統。
05
萬物速朽,進化永恒
在區塊鏈的世界里,不少人喜歡說“信仰”。
江卓爾的觀點與眾不同,他更愿意用進化的眼光看待區塊鏈的發展。在比特幣擴容之爭出現分歧的時候,江卓爾用真金白銀構建的比特幣算力,投票給自己認可的演化方向——用算力支持比特幣擴容,為比特幣演化方向創造一種可能性。
如果借鑒互聯網發展歷史來看,發展了 20 多年的互聯網行業,如今的排頭兵早已不是當年的領航者,所以也許再過一些時間,比特幣也不會是現在的模樣,比特幣也未必會永遠存在,但區塊鏈在很長時間都會存在,區塊鏈可能會演化出一棵龐大的進化之樹,充滿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比特幣,多一種選擇,多一份自由;區塊鏈,一個孕育自由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