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火球教主 / 來源:白話區塊鏈
近些天,像是死水一灘的幣價波動讓圈內人士無聊到了極點,幾個原本異常活躍的群也開始逐漸陷入冰點,不再有人說話。
微信群就是這樣,暴漲的時候最活躍,每個人都想出來說點什么。暴跌的時候,其實也還好,滿倉的哀嚎,空倉的或是安慰或是冷嘲熱諷。唯獨這樣一橫一兩個月的情況最是可怕,沒有人有發言的欲望,因為根本不知道該說什么。相信這些時日,每天對著K線各種分析的“分析師”們也很苦惱,分析吧,根本沒什么可分析的,天天都那樣,不分析吧,文章還是得發,不然訂閱少了找誰哭去。
而這幾天,一個多少喚醒了群聊的話題便是——Just.Game,你虧了多少?
01
虧了多少?
1.大部分人參與的理由是?
如果你是一直關注圈子的老鐵,相信你不可能不知道Just.Game。
關于Just.Game的規則,網上有太多的介紹文,在這兒就不贅述了。如果覺得介紹的不夠詳細,還有官網的萬字白皮書可以去下載詳細研究。
在該游戲啟動的前48小時,部分群已經活躍起來,有不止一個朋友來問筆者,要不要參與?
我反問他們,你決定參與的理由是什么?他們的回答基本差不多是這樣的:
這跟當年FOMO 3 D游戲差不多啊、規則透明的ZJP、第一時間沖進去賺的概率高!想想當年的FOMO 3 D游戲就知道了。
我笑而不語。
2. 數據統計:目前虧損率極高
那么看看目前為止有多少人是是虧的。
根據DappReview的數據測算,在當前差不多5000的參與用戶中,只有前110多個用戶是回本的。
要成為這116個用戶,你需要達到什么條件呢?倒也很簡單- 開啟前三分鐘進場即可(且不進行復投)。
最搞笑的是,因為開啟的推遲及無公告突然開啟等鬧劇,被割的最狠的反而是在直播中投入1億個TRX的孫宇晨,目前虧損率接近86%。
過去24的活躍用戶數是多少呢,500左右,新增用戶是150。看這架勢,孫總回本估計是無望了。
據說網上已經有了維權群,有人說自己8萬進去400出來,有個群友本來想賺個早餐,結果虧了兩年的早餐……
3.追溯Just.Game的“前世”FOMO 3 D游戲
當年的FOMO 3 D游戲,盈虧比例是2:8。
筆者依稀記得那時一個周末,Fomo在國外消聲無息的傳播了幾天之后,在參與金額4000ETH的時候傳入國內,當時白話和其他幾個區塊鏈頭部媒體同一天對其進行了報道并將其命名為“永遠不會結束的龐氏騙局”
參與的ETH,也從4000,24小時之內暴漲到6萬多個。
其實從FOMO 3 D游戲,就可以看得出,圈內中國人資金的占比有多大
那究竟,問題出在哪?幾乎是現象級的FOMO 3 D游戲,原班核心團隊(其中2名),歷時一年多開發的“大作”,上線一個小時,便幾乎算得上鎩羽而歸。
02
你輸在哪?
1. 當所有人都知道的機會,還是機會么? 老鐵,比特幣明年減半你怎么看:))
歷史上各個領域已經無數次的驗證了這個道理,區塊鏈也毫不例外,以太貓火了之后 - 出現了一堆類似以太狗,以太兔等模仿項目,現如今連以太貓都幾乎無人問津,這些競品的處境就更是可想而知。FOMO 3 D游戲當時火爆之后,市面上出現大量仿品,許多甚至在智能合約里留了后門的騙局,團隊直接圈錢跑路。而無論真假,這些仿品如今也都銷聲匿跡。
Just.Game雖說兩位核心開發來自FOMO 3 D游戲,但究其本質,還是對Fomo的模仿,屬于換湯不換藥。當年Fomo真正盈利的時間點,其實就是還未傳進中國4000多ETH參與的時候,后來經媒體集體報道之后,4000ETH到6萬ETH僅用了一天多一點的時間。再后來游戲在10萬ETH結束,所以嚴格來說,掙錢的窗口,只有國內外信息差的頭兩天,或是媒體剛剛報道的前幾個小時。
而這次,幾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時間知道了Just.Game要開啟的消息,所有人都想著第一時間沖進去,但很多人沒想清楚地是 -
2. 你的優勢在哪
若是所有玩家都知道,也都想著“我要第一時間沖進去”這個游戲,那么在信息差不存在的情況下,你相對與其他人的優勢在哪呢?
是你的手速比別人快?
還是網速比人快?
還是運氣比別人好?
還是你懂得寫腳本或是直接調用合約轉賬?
于是乎,貿然沖進去的你,毫無懸念的成了“炮灰”。雖說因為團隊分成比例太高,開啟無征兆等各種原因,目前盈利賬戶不到3%,但即便是與當年Fomo一樣,把比例提升到20%,你依舊得想清楚,憑什么是你做二八定律里面的那個“二”,而不是別人。
進一步說,你有想清楚在區塊鏈投資領域,能使得你成為賺錢的那20%,而不是虧錢的80%的人的獨特優勢么?
3.同類游戲暴露的問題
FOMO 3 D游戲以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結束了第一輪,原本所有的分析,都認為這游戲會持續很久很久。
FOMO 3 D游戲給人們展示了天才般的創意,讓大家驚嘆:哇!原來區塊鏈還可以這么用!雖然只是一個ZJP。
然而FOMO 3 D游戲暴露了更大的一個問題,即以太坊自身的問題。一個立志要做“世界計算機”的公鏈,卻可以被一個黑客以垃圾交易填充的方式阻塞其他玩家的交易,從而拿到大獎。不敢想象當ETH上面運行成本上千個FOMO 3 D游戲時,會變成什么樣子?
而Just.Game暴露的,卻只是當前圈內讓人無奈的現狀,與人性的貪婪。游戲在開始2,3個小時之后,便幾乎不再有新人入場,有的,只是沒隔一段時間零星的數個盒子,由游戲腳本自動購買。想要玩這個游戲的,在開場前2小時,基本已經全部參與了。
導致的后果便是 - 人人都等著坐轎子,而轎子沒人抬了……
03
至暗時刻 - 讓人失望的區塊鏈現狀
有人說,18年末,是區塊鏈的至暗時刻,而要我說,19年末,極有可能是一個比去年至暗更加黑暗的年代,雖然,比特幣的價格是去年這個時候的兩倍多。
1. 一級市場的幻滅
還記得去年下半年一級市場以及代投的瘋狂么?
而現在,你有多久沒有在群里跟別人聊過“這個新項目怎么樣”類似的話了?
可以說,19年上半年的IEO,榨干了一級市場最后的沖動。
現如今,為數不多的會被人拿出來談論的一級項目,都是那些真正的巨頭或是明星,比如波卡,比如Filecoin,比如Ton……
而即便是明星項目,也避免不了上線既破發的尷尬
Algorand上線不到半年,價格跌去了90%;
哈希圖上線不到三個月,價格也跌去90%;
礦業巨頭嘉楠耘智上納斯達克第一天既破發,最多時跌去市值接近50%
2. 二級市場的冰河
前幾天 The Block 發文,表示基于訂單深度,95% 的加密貨幣目前處于非流動性狀態,且這個數量預計將繼續增加
換句話說,市面上95%的區塊鏈項目,已經“死了” - 如果把二級市場幣價喪失流動性,看做一個項目的死亡標準的話
而即便是流動性最好的比特幣,其真實交易量恐怕也并不樂觀,尤其是在現貨市場。超長的橫盤以及頻繁的畫門,都表明市場當前的交易愿望極其低迷,且這是一個人為操控極為嚴重的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Just.Game,給幾千人帶來了一絲希望,又迅速讓這種希望在3個小時之內成為泡影。
而若是把18年EOS主網上線,看做是DAPP發展的重要節點的話,那么1年半過去了,我們似乎依舊在原地打轉
從DAppReview的首頁的應用推薦,就能看出來現在的DAPP,究竟,或者說依舊在干嘛
3. Defi - 唯一的救命稻草
近幾個月,筆者已然記不清看到多少項目在轉型Defi,似乎Defi變成了區塊鏈世界唯一的救命稻草,我似乎已經看到了下一個類似Dapp的結局。
因為,與Dapp一樣,大火特火的Defi,依然與實體經濟,或者說鏈外世界,是割裂的。寥寥幾百人的日活,還都是礦工群體,或是加了杠桿的投機客。
短期來看,Defi就像是去中心化的平臺幣,有著清晰的盈利模型與價格傳遞機制。
然而,長遠來看,若是95%的代幣都“沒人交易”或被證明是空氣,那么相應的,提供這些交易或是借貸的場所 - 無論是交易平臺,還是Defi,他們的代幣價值,又去哪捕獲,或是緣何而來呢?
這真是來自靈魂的拷問。
04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Just.Game開啟之前,有個朋友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你說為什么Fomo也好,Just也好,本質上和ZJP,“走模式”一摸一樣,但規則透明,也確信項目方不會跑路,為什么參與“模式”和ZJP的人遠遠多過來玩Fomo或是Just的呢?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想了想回答說:“也許正是因為一切都透明,可見,你才喪失了那種神秘的刺激感。畢竟,在模式或是ZJP里,你永遠不知道你是第幾棒,前面有多少人,后面還有多少人,團隊什么時候跑路……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未知的。這種未知,很多時候可以給人帶來希望,甚至是勇氣”。
“然而,他們終將敗給自己的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