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迪 / 來源:
白話區塊鏈
從入門到精通,看我就夠了!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中記錄下《泰晤士報》當天頭版文章的標題: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當時正值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英國財政大臣被迫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這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去揣測中本聰的意圖。不管是對脆弱銀行系統的嘲諷,還是對傲慢金融機構的挑戰,都脫離不了一個堅定的事實,比特幣是一個區別于傳統金融的支付系統。
起初比特幣只是在極客圈內流通,隨著時間的累積,其力量也在不斷發酵。伴隨著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以及財富效應,比特幣在攫取人們注意力的同時,自然引起了金融機構的關注,正是對比特幣的研究,使得金融機構最早發現區塊鏈的變革意義。
金融的本質是產生信用和管理信用,在信用的基礎上提供服務。為維護信用,金融業催生了較多中介機構,如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托管機構等。區塊鏈恰恰具有去中心、去信任的特征,區塊鏈技術通過程序記錄、存儲、傳遞交易行為,形成全民信用。與傳統的信用形成方式相比,區塊鏈消除了中介機構這一環節,節約大量交易成本,所記錄的信用信息準確度更高,難以造假。區塊鏈被認為有可能構建一種全新的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徹底改變和顛覆現有金融生態系統,帶來一場深刻的互聯網經濟革命。
區塊鏈撼動的絕對是金融行業的根基,如不采取行動,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以高樓大廈建立起來的信用將被區塊鏈所取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革,金融機構選擇了積極擁抱區塊鏈。
2015年5月,納斯達克宣布采用區塊鏈技術來提高其私有股權市場的管理能力,一個月后宣布與區塊鏈技術基礎設施供應商Chain結成合作伙伴,優化其股票交易過程,在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區塊鏈平臺的首個證券交易。
2015年9月15日,全球九大銀行——摩根大通、瑞士信貸、高盛集團、道富銀行、瑞銀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以及澳洲聯邦銀行宣布了一項計劃,創建成立R3聯盟共同研究區塊鏈技術通用標準,致力于發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之后又有13家機構加入,每隔一個月都有一批新成員加入,截至2015年底,總共聚集了42家銀行。
相比而言,國內銀行的動作慢了一拍,除了平安集團等少數金融機構加入R3聯盟,多數銀行保險機構在區塊鏈金融的布局則顯得相對謹慎。由于國內金融業整體處于國家監管狀態,銀行主體為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而美國為私人銀行制,就中美兩國的金融體系來說,區塊鏈并未像在美國金融市場那樣引起廣泛關注。
目前全球有近15%的銀行正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實踐,IBM預測指出未來幾年將是區塊鏈金融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預計全球約有66%的商業銀行會開發出具有優質商業價值的區塊鏈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機構雖然對區塊鏈技術積極探索,但是對比特幣這樣完全開放、去中心化的模式持抗拒態度,他們所做的努力是將區塊鏈作為分布式賬本進行實施,即剔除區塊鏈中用于支付的數字貨幣,挑選出其中分布式賬本的技術元素,并融合到現有的商業模式中,以改變信息存儲和交易發生的方式。其主要的業務模式如下:
清算結算:在區塊鏈系統中,沒有中央記賬機構參與,各個參與者通過將發生的交易記錄下來直接確認交易,自動完成結算、清算步驟。
數字票據:通過時間戳完整反映票據從生產到消亡的全過程,具有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和可追溯的特性,交易者和監管者都能準確鑒別票據的真實性,有效防范票據市場中介機構誘發的風險。
征信管理:銀行可以用加密的形式存儲共享客戶在本機構的信用信息,銀行之間能省去許多KYC重復工作。客戶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可以直接查閱區塊鏈上的數據完成征信,免去到央行申請的步驟。
跨境支付: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讓匯款方和收款方直接進行支付,省掉了所有中間環節,可以實現全天候支付、實時到賬、體現簡便、節省成本。
證券發行:區塊鏈技術為證券發行的靈活性創造了條件,發行公司利用智能合約,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作,買賣雙方能夠在智能合約的運行下自動配對。
通過以上描述,我把區塊鏈金融簡單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建立在比特幣模式之上,其秉承了比特幣的自由意志,每個區塊鏈應用發行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這種模式造就了目前1800多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并有預計在未來3年達到萬億美元的規模。2017年12月18日,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平臺——芝加哥商品交易平臺,將推出比特幣期貨,這意味著比特幣取得了和原油、黃金一樣的大宗商品或金融地位,這是比特幣模式的一個里程碑。
另一種建立在分布式賬本模式之上,傳統金融業重新打造并私有化了區塊鏈技術,將其稱為分布式賬本,以期將比特幣的優點與一個需要銀行或金融機構授權的完全封閉的系統結合起來。
目前,這兩種模式沿著各自的路徑發展,究竟哪種模式會成為主流,代表未來的方向。這個問題我給不出答案,但是可以參考一下“數字經濟之父”唐.塔普斯科特給出的判斷邏輯。
未來的金融設施要么變成一處四面環墻、修剪整齊的花園,由有權有勢的利益相關者所組成的團體控制;要么就變成一個廣闊的有生機生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只要有陽光,人們的經濟財富就會有豐收。
這場辯論還在繼續,不過如果我們從第一代互聯網中獲得什么經驗,那就是開源系統要比封建系統容易擴張。
—— End ——
『聲明: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區塊人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白話區塊鏈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
編輯|WJ
查看更多——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大白話區塊鏈”,
不要錯過哦!
喜歡請給我們點贊哦,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