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風 / 來源:萬向區塊鏈
由HashKey Group和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聯合主辦的HashKey2019數字資產全球峰會,于3月21日在香港四季酒店舉行。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博士帶來了題為“數字資產:從江湖到廟堂”的主題演講,并表示數字資產未來將是新金融的核心“資產”。
以下為肖風博士演講的速記整理,有部分不影響原意的刪減:
▲肖風博士在演講
今天會議的主題是《數字資產:從江湖到廟堂》,我們將討論數字資產如何慢慢走向合規:從十年前的技術試驗,到如何成為正規的金融機構都可以接受的金融資產。
斯坦福大學經濟教授Brian Arthur寫過很多有關于技術如何驅動經濟發展的書。從他下面這句話,我開始今天的演講:“經濟會隨著技術的進化而改變它的結構,即改變它的制度安排方式。”互聯網技術給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區塊鏈實際上也是這樣。
我從五年前開始關注區塊鏈,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下我自己的分析框架。從機構的視角來看,金融科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已經發生過了,金融科技1.0,以互聯網等科技企業作為主要的驅動力量。
金融科技2.0正在發生,從2016年開始,英國金融監管局和歐盟的監管機構,推動了開放銀行的監管政策。開放銀行意味著銀行要徹底互聯網化,不再以產品為中心,而是以客戶為中心。API是銀行輸出自己的能力,支付的能力,帳戶的能力等等。金融的能力,不再是以產品的形式呈現給客戶,而是以API能力的形式輸送給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區塊鏈2.0是由持牌金融機構開始主導。
即將發生的是金融科技3.0,是對金融基礎設施的重構。這場重構在2019年將可以清晰地看到趨勢。2019年3月初,我們所稱的區塊鏈3.0跨鏈主網正式上線,意味著區塊鏈3.0技術在2019年逐漸成熟,這是一個標志,2019年后會陸續看到區塊鏈3.0技術主網上線。
JP摩根發布自己的區塊鏈技術,預示著B端區塊鏈應用的正式啟航。由主流機構主導和推動,全球主流的銀行未來可能會用區塊鏈技術重構金融體系之間的清算網絡。Facebook前不久公告,這家擁有27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開始考慮在C端用區塊鏈技術重建支付網絡。
無論是C端的支付網絡,還是B端的JP摩根的清算網絡,都不是現在大家熟悉的銀行清算系統。區塊鏈3.0核心技術,將重構新一代的金融基礎設施。
新一代的金融基礎設施,有如下特點。基于分布式的帳本系統,記帳方法跟傳統的金融基礎設施不一樣了,帳本和賬戶都不一樣了。基于密碼學的數字錢包,是一個新的帳戶。同時這個帳戶里面所記錄的數字資產,資產類別也不一樣了,跟傳統熟悉的類別也有非常大的變化。并且,這些資產之間的交換、交易、匯兌,不再依靠中介機構,他們依靠的是算法、智能合約,通過智能合約點對點完成資產之間的交易交換和匯兌,這就是新一代的金融基礎設施。
2019年,無論是B端還是C端的技術都會有突破。
經濟是技術的表達,一系列新的技術導致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使得我們能夠低成本搜集到海量的數據。人工智能使得我們用非常低的成本處理和分析這些海量的數據,但是缺了區塊鏈也不行。如果這些數據不可靠,不可信,那么算法再好,出來的結果也是不可靠的。區塊鏈是用非常低成本的方式,用一臺機器,用一套算法,保障了數據的不可撤銷、不可刪除、可追溯,用最低成本保障了數據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使得這些算法運行出正確的結果。
三個技術疊加在一起,使我們可以低成本地處理、搜集、存儲數據,使經濟增長的模式發生了變化。
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模式發生了變化,商業組織也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知道著名的經濟學理論,企業這種經濟組織可以獲得比市場更低的交易成本,企業的邊界在于成本,如果企業內部的成本等于或者是高于市場的成本,企業是沒有必要存在的。
交易成本主要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信息成本,市場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互聯網使得我們在虛擬世界里,可以方便低成本搜集到常規的數據。很多個性化的需求,因為信息成本的降低得以實現。
第二類是信任成本,互聯網被稱為信息機器,區塊鏈被叫做信任技術。
第三類是轉移成本,在人工智能的智能匹配算法的幫助之下,達成交易的成本比之前低很多。因為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企業這種組織形式的價值在數字經濟中,在數據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之下,大幅度地下降。區塊鏈,尤其是公有區塊鏈的代碼是開放的,沒有人在這里申請知識產權,所有的區塊鏈都是無需許可完全開放自由的網絡,從而改變了交易的行為。
海量數據的低成本催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算法加數據,使得商業決策從集中走向了分散,從自上而下變成了自下而上。這種變化意味著基于區塊鏈的商業模式,我們叫做分布式商業,不再像企業,不是集中決策,不是自上而下貫徹某個東西,而是分散決策,自下而上貫徹。經濟決策是分散的模式,我們稱之為市場,而不再稱之為企業。
這種新的經濟模式給產權也帶來了很大的變化。著名的經濟學家科斯有兩個最大的貢獻,一個是交易成本,解釋了企業為什么存在。第二個貢獻就是產權理論。如果企業的價值這么大,我們當然要保護企業的產權。如果沒有很好的產權保護,大家也就不會創辦企業,因為利益得不到保障。
在數字經濟下,產權的模式和性質發生了變化:
第一,我們可以將公司的股權賣掉,你不再是股東,別人是股東,所有權益歸他們,但是數據很難將所有權賣掉。數據的特點是所有權很難分離出去,單獨作為一個資產去買賣。
第二,數字資產有非常好的復制性,這個復制性不利于保護知識產權。
第三,數字資產跟大家桌子上的一瓶水不一樣,你喝完了,我就不可能再喝了。數據可以一個人享用也可以一萬個人享用。數字資產商業上的價值共享會提升整體凈收益率。一封郵件通過郵局的形式發送,發送一封郵件和一萬封郵件的邊際成本是增加的,如果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就是電腦上的按鍵,邊際成本是零。并且因為可復制性,將郵件發送了以后,本人還是有郵件,因為數據保存在電腦系統,保存在本地。
▲ 峰會現場
這就是數字產權新的形態,數字經濟的零邊界成本。這種新的形態,如果沒有區塊鏈技術的幫助,就不大可能成為數字資產,也不具備可投資性。分布式帳本系統,保證了數據的不可刪除,不可篡改,時間戳定序。用非對稱加密算法構建一套數字帳戶,數字帳戶能夠確保數據不可復制。這是區塊鏈帶來的,互聯網時代做不到。共識算法建立公平、對等、分散的決策機制和治理機制。智能合約建立去中介、自動化、點對點的交易機制。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之下,數字產權變成了數字資產,具有了金融的屬性,被份額化了,具有可投資性。
數字資產因為區塊鏈技術才能產生,我講的是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資產。提到數字資產的時候,大家都會用到一個單詞就是Token,意思就是口令、令牌、通行證、使用權。全世界最牛的Token是美國核武器的密碼,誰當選總統,誰就擁有了密碼,可以使用核武器,將人類毀滅。
Token是使用權,某個門禁的通行權獲取密碼,可以使用這套計算機的系統。美國證監會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過大部分的Token看起來都像證券。Token是證券,但不是股票。Stock是所有權的份額和證券化。Bond是產權的收益權的份額化。投行中有一個權益部門,所謂的Bond是權力,你可以收息,但不能參與股東大會,參與公司的治理,因為你只是持有債權,享有收益權。Token是產權中的使用權的證券化。Token就是有權使用某個東西。數字資產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使用權的份額化。如果將Token理解為Stock和bond同樣的內容,就是要重新發明車輪。幸運的是Token不是Stock和Bond,而是基于使用權的市場,全球是幾百億的規模,是可以期待的。
數字資產發展到今天,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原生態的區塊鏈資產,現實世界映射到區塊鏈的資產。
例如,Bond跟現實沒有任何的關系,都是區塊鏈上流轉的,未來會有很多現實世界的資產會Token化,在鏈上進行交易。也可以從證券類和非證券類劃分。從2018年開始,我們分為兩個新的概念。密碼資產中,穩定數字貨幣就是承擔了所有數字貨幣的功能,可以做支付工具,交換媒介,價值儲存。法定貨幣在Token和Stock中都是有的,跟美元1:1掛鉤。比特幣不是貨幣,作為貨幣試驗失敗了,比特幣就是數字黃金。如果比特幣是貨幣的話,它是委內瑞拉的貨幣,一年之內可以波動很大,已經不是貨幣,而是資產了。加密的數字貨幣和加密的數字資產,也可以分為應用類代幣和支付類代幣。
最后,我要講下HashKey Group。去年,香港證監會發布了有關方面的監管指引后,我們在香港成立了合規、專業、創新的基于區塊鏈和數字資產的新金融科技集團。 HashKeyGroup會基于萬向區塊鏈過去五年在區塊鏈領域的投資、開發、應用的經驗,依靠萬向區塊鏈過去五年在全球投資超過80家區塊鏈項目建立的生態圈,立足香港,依靠灣區來服務全球。
謝謝大家!
——End——
『聲明:本文轉載自「萬向區塊鏈」,文字為演講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亦不構成投資意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