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提示: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風險。 ——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一覽當前比特幣監管的全球格局

    白話區塊鏈 2024-11-17 16:43:18
    微信分享

    掃碼分享

    比特幣的法律地位在全球范圍內因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部分國家支持其發展,而有些其他國家對其實施嚴格監管甚至完全禁止。

    作者:Lorenzo Protocol

    翻譯:白話區塊鏈

    image.png

    比特幣無需中央權威進行管理,而是依靠區塊鏈技術來實現點對點交易。這一創新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同時也促使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開始研究其法律影響。

    比特幣的法律地位在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部分國家對此持歡迎態度,而另一些國家則對其實施嚴格監管,甚至完全禁止。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給習慣于監管中心化金融機構的監管者帶來了獨特挑戰。主要關注點包括:

    1)金融穩定性:比特幣價格的波動可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2)消費者保護:缺乏監管可能使用戶面臨詐騙和欺詐風險。

    3)非法活動:匿名性特征可能會助長洗錢、逃稅和資助非法活動。

    4)稅收問題:如何界定比特幣的性質將影響其收益的申報和征稅方式。

    本文將按區域對比特幣的全球監管情況進行全面梳理,重點介紹主要的加密貨幣樞紐和監管動態,而不是涵蓋每個國家。

    文章旨在概述不同區域的法律趨勢,每個地區的監管方式各具特色。主要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1)美國

    2)英國及英聯邦

    3)歐盟

    4)亞洲

    5)拉丁美洲

    6)中東

    7)非洲

     

    1、美國

    作為全球金融領袖,美國的監管決策在國內外均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因此,深入探討其監管前景至關重要,因為它對比特幣當前及未來的法律環境影響最為深遠。

    要了解比特幣在美國的法律地位,需要分析不同聯邦機構在加密貨幣監管中的角色。這些機構在其他國家通常也有類似職能,因此了解它們的工作有助于跟蹤全球的監管趨勢。

    1)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

    角色FinCEN 是美國財政部的一個部門,負責保護金融系統免受非法使用,打擊洗錢,并通過收集和分析金融情報來促進國家安全。

    監管2013年,FinCEN 發布指導意見,將虛擬貨幣的管理者和兌換者歸類為《銀行保密法》下的貨幣服務企業。這一分類要求它們進行注冊、報告和記錄保存。

    影響比特幣交易平臺和部分錢包服務商需實施反洗錢(AML)和了解你的客戶(KYC)政策。用戶在使用受監管平臺進行交易時,可能需要驗證身份。

    2)美國國稅局(IRS)

    角色IRS 負責執行聯邦稅法并征收稅款。

    監管2014年,IRS 發布 2014-21 號通知,規定虛擬貨幣(如比特幣)在聯邦稅收中視為財產。因此,適用于財產交易的一般稅收原則也適用于加密貨幣交易。此外,從2024年開始,新規要求企業報告超過1萬美元的加密貨幣交易。

    影響用戶和投資者需在報稅時申報比特幣交易和持有情況。出售或兌換比特幣的資本收益或損失需納稅。礦工需在收到比特幣時按其公允市場價值申報為收入。

    3)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角色SEC 的使命是保護投資者,維護公平和高效的市場,并促進資本形成。

    監管SEC 明確表示,比特幣本身并不被視為證券,但其他數字資產,特別是通過首次Token發行(ICO)發行的資產,可能根據 Howey 測試被歸類為證券。SEC 負責監管這些證券類數字資產的發行和銷售,以確保符合聯邦證券法。

    影響投資者在購買可能被視為證券的數字資產時需謹慎。提供此類資產交易的平臺可能需要注冊為國家證券交易平臺。不合規可能導致執法行動、罰款,以及投資損失,即使用戶僅在平臺上持有比特幣。

    4)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

    角色CFTC 負責監管美國的衍生品市場,包括期貨、互換和某些類型的期權。

    監管CFTC 將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歸類為《商品交易法》(CEA)下的商品。這一分類賦予 CFTC 對加密貨幣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權,以及對現貨市場中欺詐和操縱行為的執法權。

    影響交易比特幣期貨、期權或其他衍生品的用戶需遵守 CFTC 的相關規定。CFTC 積極監控市場中的欺詐或操縱行為,以增強投資者保護,但這也要求遵守更多的監管義務。

     

    2、英國及英聯邦

    英國和英聯邦國家的法律框架與美國大致相似,但在具體監管和用戶可訪問的交易平臺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1)英國

    英國在金融科技和區塊鏈創新領域定位為全球領導者,并制定了全面的監管措施,旨在促進行業發展與消費者保護并行。

    • 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負責監管加密貨幣業務,要求所有加密貨幣企業注冊,并遵守反洗錢(AML)和了解你的客戶(KYC)標準。

    • 廣告新規:從2024年起,所有針對加密資產的廣告都必須由FCA注冊的公司審批,以確保廣告不會誤導零售投資者。

    • 稅務政策:英國稅務與海關總署(HMRC)將加密貨幣視為財產,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

    2)加拿大

    • 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在加拿大,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被視為貨幣服務企業(MSBs),必須在加拿大金融交易和報告分析中心(FINTRAC)進行注冊。

    • 稅收政策:加拿大稅務局(CRA)將比特幣視為商品。比特幣交易屬于易貨交易,其收益根據具體情況需繳納所得稅或資本利得稅。

    3)澳大利亞

    • 交易平臺許可:所有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必須在澳大利亞交易報告和分析中心(AUSTRAC)注冊,并符合嚴格的AML/KYC標準。

    • 稅務政策:澳大利亞稅務局(ATO)將加密貨幣視為資產,因此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

    • 新規要求:交易平臺需記錄所有交易信息,以便于監管和審查。

     

    3、歐盟

    歐盟在加密貨幣監管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并推出了針對數字資產市場的最全面框架之一——《加密資產市場條例》(MiCA)。這一統一框架適用于所有成員國的加密貨幣。

    MiCA 涵蓋多種類型的加密資產,包括比特幣、穩定幣和證券型Token。MiCA 還包括條款,確保零售投資者能夠清楚了解投資加密貨幣所涉及的風險。發行方需為數字資產編制詳細的白皮書,介紹其商業模式、Token經濟學和相關風險。

    • 許可要求: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必須獲得許可證,才能在歐盟境內運營。

    • 反洗錢(AML)和了解你的客戶KYC:要求公司實施嚴格的報告機制,以檢測和防止可疑活動。

    • 投資者保護:發行方需遵守透明度要求,以保障投資者免受欺詐行為的侵害。

     

    4、亞洲

    亞洲各國對比特幣的監管態度多樣化,從日本和新加坡的寬松框架,到印度的監管混亂不明,再到中國的全面禁止,呈現出一幅多元化的監管景象。

    1)中國

    中國在大陸地區采取了嚴格的限制性政策,但同時允許香港的區塊鏈行業發展壯大。

    • 大陸政策:2017年,中國禁止了ICO,并關閉了國內的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與此同時,政府加大力度打擊比特幣挖礦,主要是由于擔心能源消耗過高和缺乏有效控制。

    • 香港政策:相較之下,香港政府則將城市定位為數字和Web3創新的中心,出臺了新法規,旨在推動零售交易并吸引機構投資。

    2)日本

    日本長期以來是加密貨幣監管的先鋒國家,早在2017年就成為首個承認比特幣為合法財產的國家。日本金融廳(FSA)現已對交易平臺實施更嚴格的運營要求,特別是在安全性、資本儲備和反洗錢(AML)程序方面。

    3)韓國

    韓國已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加密貨幣市場之一。2023年,韓國通過了新立法,旨在提高加密貨幣交易的透明度并加強AML規則。韓國對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的監管日益嚴格,要求其詳細記錄并報告可疑交易。

    4)新加坡

    新加坡一直是亞洲最友好的加密貨幣監管地區之一,以其明確的監管框架吸引了大量區塊鏈初創公司和加密貨幣交易平臺。新加坡已經推出了更加全面的監管制度,既加強了對消費者的保護,也促進了加密貨幣行業的負責任發展。

    5)印度

    截至2024年,印度尚未通過全面的加密貨幣立法,盡管已經提出了多個法案。

    • 立法現狀:《加密貨幣和官方數字貨幣監管法案》旨在禁止所有私人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但自2021年以來一直處于停滯狀態。

    • 稅收政策:盡管監管環境不明朗,印度政府于2022年推出了30%的加密貨幣利潤稅,與賭博等其他投機性投資的稅收政策保持一致。

     

    5、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加密貨幣被廣泛用于金融生存、投資和創新工具。薩爾瓦多率先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這一舉措激勵了其他拉美國家進行類似探索。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則采取積極措施,規范市場監管,在保護消費者的同時鼓勵技術創新。

    1)薩爾瓦多

    2021年9月,薩爾瓦多頒布了《比特幣法》,規定所有具備相應技術的企業都必須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為配合這一法律,政府推出了支持比特幣交易的官方錢包——Chivo錢包,以便于日常交易。

    到2024年,薩爾瓦多政府依舊積極推動比特幣的普及,主要措施包括:

    • 擴大全國比特幣ATM網絡的覆蓋范圍。

    • 推出更多教育項目,幫助公民更好地理解并使用比特幣。

    • 為采用比特幣的企業提供補貼和激勵措施。

    • 建設地熱火山電廠,用于比特幣挖礦。

    2)巴西

    巴西已成為南美洲在加密貨幣監管方面最具進步性的國家之一。2023年,巴西通過了全面立法,旨在為加密貨幣市場提供明確的監管指引。提案要求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必須向相關監管機構注冊。

    3)阿根廷

    在阿根廷,加密貨幣作為對抗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穩定的避險工具,獲得了極大的人氣。阿根廷政府已推出相關監管措施,試圖控制快速增長的加密貨幣市場并防止資本外流。稅收政策包括對加密貨幣收益征稅,同時要求交易平臺向政府報告用戶活動。

     

    6、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正迅速成為加密貨幣創新的活躍地帶。阿聯酋等國家正在積極打造全球加密貨幣中心,而沙特阿拉伯等國則采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

    1)迪拜和阿布扎比

    迪拜和阿布扎比在中東的加密貨幣領域引領潮流,提供了區域內最全面的監管環境。

    • 迪拜設有全球首個專門針對加密貨幣行業的監管機構——虛擬資產監管局(VARA)。VARA負責迪拜數字資產的監管,并不斷擴展其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s)的許可框架,使加密貨幣公司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同時,嚴格遵守反洗錢(AML)和了解客戶(KYC)要求。

    • 阿布扎比則通過阿布扎比國際金融中心(ADGM)建立了獨立但同樣先進的監管框架。ADGM為加密貨幣交易平臺、托管服務和基于區塊鏈的公司提供許可和監管監督。

    2)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對加密貨幣持更為謹慎的態度,反映出其保守的金融政策。沙特阿拉伯貨幣管理局(SAMA)尚未對加密貨幣實施全面禁令,但多次警告民眾不要進行加密貨幣交易或投資。

     

    7、非洲地區

    非洲各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方式多樣,反映了這一大陸豐富的經濟和社會背景。

    1)尼日利亞

    尼日利亞已成為比特幣采用的領導者之一,主要受到高通脹、傳統銀行服務匱乏以及年輕一代積極接受數字金融解決方案的推動。然而,尼日利亞政府對去中心化加密貨幣持謹慎但靈活的態度。盡管尼日利亞中央銀行曾在2021年禁止銀行進行加密貨幣交易,但該國此后逐漸放寬了這一立場。

    2)南非

    南非擁有非洲最發達的金融系統之一,并以結構化且透明的框架來進行加密貨幣監管。南非金融部門行為監管局(FSCA)依據金融服務法律對加密貨幣進行監管。直到2022年,南非才正式將數字資產視為金融產品,這意味著交易平臺和服務提供商必須遵守與傳統金融服務類似的法律法規。

     

    8、小結:不斷演變的格局

    全球比特幣的法律環境正處于不斷變化且多層次的動態中,反映了監管這種無國界、去中心化技術所面臨的挑戰。一些國家積極擁抱比特幣的創新潛力及其帶來的經濟增長,而另一些國家則更關注其對金融穩定和安全的潛在風險。

    對于用戶和投資者來說,了解最新的監管動態至關重要。遵守法律要求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推動加密貨幣市場的合法化和成熟化。

    投資者需牢記以下幾點:

    1)盡職調查:用戶應了解比特幣在其所在司法轄區的法律地位。

    2)記錄保存:準確的記錄對于稅務申報和法律合規至關重要。

    3)專業咨詢:尋求法律和財務專家的建議,有助于應對復雜的監管要求。

    鑒于比特幣及其相關法規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速,這些建議尤為重要。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11/5535.html

    來源:https://medium.com/@lorenzoprotocol/the-global-landscape-of-bitcoin-regulation-e30250092c36

    白話區塊鏈

    區塊鏈世界入口,人人都能看懂的區塊鏈;24 小時熱點實時追蹤。

    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