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火華、沈綺虹 / 來源:北京日報
近日,一則新聞成為關注焦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那么,什么是區塊鏈技術?它的發展過程和現狀是什么?未來又有哪些應用場景?這里我們就來說一說。
區塊鏈技術的由來和發展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比特幣。事實上,兩者并非一回事,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
2008 年,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發布了白皮書,想構建一套不會濫發的電子貨幣系統。2009 年 1 月,比特幣正式誕生,總量上限為 2100 萬枚,發行規則透明,且沒有一個中心發行機構,全靠代碼自動執行。比特幣的代碼和運行由參與的人維護,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最早,比特幣只在電腦極客中流通,有些人把它當作新玩意進行嘗試,也有些人被它不會濫發、可以自由流通的烏托邦理想所吸引。2010 年,甚至還發生了一位程序員用一萬枚比特幣換取 2 塊比薩的故事。不管怎么說,當時很少有人會想到比特幣會在后來產生那么大的影響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從電腦極客圈逐漸向外傳開。由于參與的人越來越多,資本的投機、炒作接踵而至,比特幣的價格也開啟了暴漲暴跌模式,引發了一些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去研究比特幣。
人們在研究了比特幣的代碼之后,把比特幣所采用的底層技術統稱區塊鏈技術,比特幣則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如果把比特幣比喻成面包,那么區塊鏈就是面粉。面粉可以制作面包,也可以制作面條、花卷、饅頭、糕點。同理,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創造比特幣,也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來造福整個社會。
02
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

顧名思義,區塊鏈是“區塊”和“鏈”的組合,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的賬本。那么,這個賬本是怎么記賬、如何運行的呢?
我們不妨用一個類比進行說明。
最開始,一群人中先站出來一個人,拿著一張空白的紙進行記賬,系統給這個記賬的人一定額度的獎勵(比如 50 個比特幣)。記完賬后,將這一頁賬單通過加密算法生成一個防偽碼,并同時將賬單復印給其他所有的人。接下去,大家通過計算一道難題,先算出來的人可以記賬并獨享系統給記賬人的獎勵。
在記第二頁賬單時,需要在開頭寫上第一頁賬單的防偽碼,然后再記賬,記完后同樣通過加密算法生成第二頁賬單的一個防偽碼,再將賬單復印給其他所有人。接著,大家通過計算下一道難題來爭奪第三頁賬單的記賬權,這一頁賬單同樣會在開頭標注上一頁賬單的防偽碼,記完后同樣會生成一個防偽碼并將賬單同步給其他人,以此類推。這一頁一頁的賬單,按順序通過裝訂線變成一本越來越厚的總賬本,且每個參與者人手一份。
在上述這個類比中,一頁一頁的賬單被稱為“區塊”,裝訂線就是“鏈”,通過先后順序將這一頁一頁賬單裝訂成總賬本,就構成了“區塊鏈”,其本質還是一個賬本。只不過這個賬本人手一份,沒有中心人或組織,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計算難題從而爭奪記賬權,整個賬本由所有參與者共同維護。

十多年來,區塊鏈技術經歷了從 1.0 時代到 2.0 時代,現在正在邁向 3.0 時代。區塊鏈的 1.0 時代,比特幣是典型代表,主要是簡單地記錄交易信息,功能非常單一,應用場景有限。
區塊鏈的 2.0 時代,以太坊項目是典型代表。不同于功能單一的比特幣,以太坊增加了“智能合約”功能,智能合約可以簡單理解為能自動執行的程序。因為這個可以自動執行的程序,區塊鏈從一個功能單一的賬本升級為了一臺世界計算機,人們可以在上面開發各種各樣的區塊鏈應用。
至于區塊鏈的 3.0 時代,正如 5G 時代一樣,只有等它真正來臨之后,人們才能知道它長什么樣子,會產生哪些新的商業模式和社會影響。現在我們談論的區塊鏈賦能社會發展,主要是基于區塊鏈 2.0。
那么,區塊鏈會在哪些方面賦能社會發展呢?
首先是金融行業。金融行業每天都要和各種賬目打交道,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利用區塊鏈這個“信任的機器”,記賬、做賬、報賬、清結算、報稅等需要多方信息同步的工作,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有明顯的優勢。
去年 8 月 10 日,深圳市稅務局聯合騰訊公司推出了區塊鏈電子發票,實現了電子發票不可作偽、數據可詢、交易即開票、開票即報銷,極大地簡化了傳統金融稅務的工作流程。

此外,跨境支付也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一大應用。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去信任中介等優點,在跨境支付時,可以減少不同銀行間的各種繁瑣手續,加快流程。
去年 6 月 25 日,支付寶在香港上線了基于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使用港版支付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 Gcash 進行跨境匯款。在發布會上,整個匯款過程只用了 3 秒鐘,而通過傳統的跨境轉賬方式需要數天時間。
除了金融領域,在商業上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京東在很早之前就推出了京東智臻鏈,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防偽追溯平臺,記錄商品從原材料采購到售后每一個環節的重要數據,與監管部門、第三方機構和品牌商等聯合打擊假冒偽劣。
去年雙十一,天貓國際商城有超過 1.5 億件跨境商品,利用了區塊鏈技術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實現了永久溯源、防止信息虛假,保障了消費者權益。
在民生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廣泛。比如慈善事業,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監測每一筆慈善資金的流向,確保款項最后到達受助者手中。
區塊鏈技術還可以簡化政府政務,實現各個職能部門互聯互通。去年 11 月 13 日,湖南省婁底市發放了首張不動產區塊鏈電子憑證,實現了不動產登記與國土、稅務、房產等政府職能部門數據上的互聯互通。
將數據存儲到區塊鏈上,也具有法律效力。去年 6 月 29 日,全國首例區塊鏈存證案在杭州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確認了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明確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審查判斷方法。
對于很多注重隱私保護的人而言,區塊鏈技術是一大福音。我們日常在互聯網上留下的各種使用數據,包括身份、手機號碼、興趣愛好、購物記錄、位置等敏感信息,都有可能被直接或間接地泄露出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威脅和困擾。
區塊鏈技術融合了密碼學和加密技術,可以實現用戶身份與數據分離、加密存儲和分布式存儲,讓自己的數據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04
小結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就如 2000 年前后的互聯網一樣,雖然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但并不成熟,成功的大規模落地應用非常少,而且還充斥著資本的投機與炒作。
對于這項新興的技術,我們不能高估它短期內帶來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它長期帶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