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RAEME MOORE
翻譯:白話區塊鏈
至少在不久的將來,大多數機構的Token化將在封閉的、經過許可的網絡上進行
很多人認為,BlackRock向以太坊投資1億美元意味著機構的Token化將最終在公共的、無需許可的網絡上迎來爆發。這一點是正確的,但BlackRock的Token化基金只是在解凍巨大冰山的一角。
加密行業多次聲稱機構將進入,到現在我們確實知道他們對Token化感興趣。大型機構,如巴黎銀行、摩根大通、高盛、香港政府、富蘭克林泰普頓、Hamilton Lane,現在還有BlackRock,已經在探索區塊鏈技術一段時間了。
當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選擇公共鏈而非摩根大通的Onyx或高盛的解決方案時,這無疑是一個分水嶺時刻。BlackRock在以太坊上的Token化基金表明機構對公共的、無需許可的網絡有信任,為新興的公共生態系統帶來了急需的合法性。這一舉動還將鼓勵其他傳統機構玩家轉向鏈上基金。
但盡管BlackRock在以太坊上的Token化是一次引人注目的大膽舉動,現實情況是,Token化目前主要是在私有的、經過許可的區塊鏈上進行。
迄今為止,大多數機構的努力都集中在私有網絡上。香港政府的1億美元Token化綠色債券使用了GS DAP,部署在具備隱私功能的Canton區塊鏈上。
高盛、BNY Mellon、Cboe Global Markets和其他公司最近在同一網絡上進行了一系列試點項目。匯豐銀行使用其平臺Orion數字資產平臺,在香港為普通投資者Token化黃金。而BlackRock利用摩根大通基于以太坊的Onyx上的私有Tokenized Collateral Network,將其貨幣市場基金的股份進行了Token化。
比特幣證明了一個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實際上可以憑空產生。行業相信通過區塊鏈可以將一切資產Token化并進行交易,享受增加的流動性。然而,對于現實世界資產的流動性的誘人承諾(到目前為止)被證明是一個幻象。
2018年初的Token熱潮在公共網絡上炒作了數萬億美元的Token化資產。七年過去了,公共網絡上管理的總資產只有幾十億美元,與理論上可能的規模相比微不足道。與此同時,私有網絡每天在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中流動。
加密行業喜歡提及波士頓咨詢集團預測到2030年將有16萬億美元的非流動性資產被Token化。即使是更保守的估計——麥肯錫公司預測有5萬億美元的Token化現實世界資產,這也是巨大的數字。
然而,從趨勢和現實情況來看,大多數這些資產首先將在私有網絡上進行Token化。
與加密資產完全存在于開放生態系統中的全新資產類別不同,現實世界資產繼承了傳統金融的遺產。這種遺產偏向對資產和客戶的控制,封閉的生態系統以及與傳統市場的兼容性,與公共的、無需許可的網絡的精神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解釋了為什么金融機構更青睞私有網絡。私有網絡更接近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并能夠更容易地滿足合規要求。這些網絡更能滿足業務需求,因為它們在治理和定制性方面提供了靈活性,比如對區塊鏈的共識協議、交易驗證規則和權限的修改。這些網絡還能處理更高的交易量,這對于可擴展性至關重要。
還有一個問題是監管。直到最近,監管機構才開始通過并實施全面的框架來指導參與加密資產的行為。因此,公共區塊鏈技術直到最近對這些機構來說是不可觸及的,合規性對他們至關重要。
對于證券而言,至少有一些明確性。Token化證券仍然是證券,必須在現有的監管框架內運作。然而,某些資產(例如房地產)在鏈下可能不是證券,但一旦Token化,就會被視為證券。行業仍在探索這些資產滿足現有要求的具體方式。
今天,沒有人懷疑區塊鏈技術的好處。對于傳統金融來說,問題主要是整合和技術成本、基礎設施兼容性和監管問題。雖然公共網絡提供更多的透明度、不可變性和去中心化,但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私有網絡更實用且更為熟悉。
還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讓我們以BlackRock選擇的以太坊為例。雖然以太坊在第二層解決方案和合并到以太坊2.0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該網絡在滿足涉及受監管機構的交易平臺需的速度、隱私和合規性方面面臨需求的挑戰。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監管框架的發展,我們可以預期更多的Token化資產遷移到公共區塊鏈,并迎來新一輪創新。然而,至少在不久的將來,大多數機構的Token化將在封閉的、經過許可的網絡上進行。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05/5173.html
來源:https://blockworks.co/news/future-tokenization-permissioned-blockch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