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歷史文章
白話區塊鏈,從入門到精通,看我就夠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程序員在深圳”
整編 | WangMe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區塊鏈(Blockchain)這個名字實在是非常不直觀,很難理解導致傳播緩慢,以至于它已經發展9年了,還不被人們所熟知。不僅如此,區塊鏈中最成功的比特幣應用還被認為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稱謂源自美國一名意大利移民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他于1919年開始策劃一個陰謀,成立一空殼公司騙人向這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后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于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茲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被戳破。 ——摘自Wikipedia
讓人們不容易理解區塊鏈的原因還包括它涉及到密碼學、經濟學、賬本、工作量證明、挖礦、去中心化等諸多概念,這貌似會比90年代計算機剛剛普及時,人們對計算機的接受過程還要漫長。
即便如此,區塊鏈技術仍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是下一場革命。為了徹底搞明白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先來細數一下人類歷史上的幾次革命:
大約在1045年,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讓人們的思想得以傳遞和積累,知識不再是皇室的特權,人們也不再被權勢捏造的鬼神所蠱惑和愚弄,這個發明填補了知識的缺口。
17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當時的生產和制造只能依靠體力勞動來完成的局面,它解放了奴隸制度,結束了殖民時代。
1900年代,互聯網的發明,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恩惠,它的出現讓這個世界越來越小,知識和信息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它填補了人們之間距離的空缺。
下一個發明是區塊鏈,它填補了什么空缺?信任。信任是自古以來一直都有的東西,從洞穴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人們無不依賴于信任來進行交易:我信任你,我才會和你交易。
信任的發展也經歷過2個階段
-
原始社會,人們的活動范圍很小,比如一個村子里,張三向李四借錢,如果張三不還,整個村子都會知道,以后不會再有人借錢給張三,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不誠信的成本很高,基于這個道理,人們會傾向于和熟人進行交易。
-
隨著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人們逐漸開始有和陌生人進行交易的需求,因為互相不認識,所以在交易前會習慣于先不信任對方。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便出現了中間機構,例如銀行、產權公司、擔保公司等。這個階段被諾貝爾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ecil North,1920年11月5日-2015年11月23日)稱之為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制度是降低不確定性的工具,在制度下人們互相建立關系,交換有價值的東西。
雖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但信任機制并沒有改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承擔起了中間機構的角色,來建立交易雙方之間的信任。例如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網約車公司滴滴、短期租房公司Airbnb等。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中間機構的本質是什么,你為什么要相信它?
答案是總賬本(ledger)。
拿銀行來舉例,你的每一筆收入或支出都會在這個賬本中留下一條記錄,當張三向李四轉賬時,銀行會在賬本上添加一條張三的支出記錄,同時添加一條李四的收入記錄;銀行確保這個過程中的操作是準確無誤的,所以我們可以信任銀行,通過它來和其他人交易。可以看到,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中間機構改變了我們原先的信任方式。
同樣的,當你在淘寶上購物時,一開始也不會相信賣家所描述的商品,這個時候你會去查看其他人對該商品的評價,通過評價來取得商品的真實性,而淘寶網中這個商品的評價列表,和總賬本的本質是一樣的。
中間機構維護總賬本的問題在于,它是可以被篡改的,雖然可被篡改并不意味著中間機構會隨意修改它。事實上要修改這個賬本非常容易,可以通過修改某條記錄的數值,或插入一條記錄,亦或刪除一條記錄;賬本本身沒有機制來防止這一切的發生,所以我們對于“中間機構”的信任是相對的,相信你一定聽過淘寶賣家刪除差評的故事。
區塊鏈的出現,讓這一切發生了改變。區塊鏈是什么?通過上文內容,我們可以給它下一個定義: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它的核心就是信任的本質。即仍然使用賬本,賬本中是一條條無法篡改的記錄,要做到無法篡改,它的設計就和傳統的賬本有2點區別:
-
在每條記錄中添加了一個簽名。
-
區塊鏈網絡中的每個設備都維護了一個完整且相同的賬本。
于是你可以通過下圖看到這兩種賬本的細微差別:
左圖是傳統的中心化賬本,右圖是區塊鏈中的賬本。你可以看到,區塊鏈賬本每一條記錄都包含一個鑰匙,你可以把這個鑰匙看成一個無法被黑客破解的加密數據。
這個加密數據的產生有一定的規律,第1條記錄的加密數據D1由(B1C1)這兩個單元產生,第2條記錄的加密數據D2由(B2C2B1C1D1)這5個單元產生,第3條記錄的加密數據D3由(B3C3B2C2D2B1C1D1)這8個單元產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賬本中的每條記錄都是有聯系的。假設你把第1條記錄刪除了,那么通過第2條記錄中的D2加密數據就可以驗證出來這個賬本已被篡改。這樣每條記錄像鎖鏈一樣被連接起來了,這也是block chain中chain的來歷(真正的實現要比這段描述要復雜一點,但原理類似)。
區塊鏈的另一個特點是這個總賬本在每個計算機中都保留了一份,同時每一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可以保證一份賬本被破壞了(磁盤損壞或被人篡改導致不可用),其他機器上的賬本還是可以使用的,確保了數據不會丟失。
以上兩點是區塊鏈能夠建立信任關系的核心技術,它保證了數據是可靠的不可篡改的。這一點革命性的實現了兩個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傳遞不需要中間機構的參與。
有了這個基礎,整個“新制度經濟學”將不復存在,乃至于以此衍生的信任公司都將被取代,這大概也是為什么支付寶今年1月宣布引入區塊鏈技術的原因。大膽預測一下將來的互聯網公司都會建立在區塊鏈之上,可以想象的有產權鏈、食品安全鏈、金融服務鏈、區塊鏈的鏈等等。
是的,你沒聽錯,食品安全鏈將解決中國人一直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時張三又出現了,張三喜歡吃周記的鴨脖,但他在網上購買鴨脖時會考慮2個問題,第1個是這個商家是不是正宗的周記,第2個是周記的鴨脖中有沒有添加劑成分。這時,周記的客服告訴張三:我們的鴨脖公司是建立在“食品安全鏈”上的,當你收到鴨脖時,你可以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對應了區塊鏈中的一條發貨記錄,包括了賣家和買家的信息,賣家信息中還含有我們公司的賬戶,你可以檢查這個賬戶下的所有進貨清單,看是否包含添加劑材料,這些記錄都是無法偽造和篡改的,所以我們的鴨脖你可以放心購買和食用。
沒有信任就沒有商業,信任是一切商業的基礎,也許將來所有的公司都是區塊鏈公司,這個預言就像2000年時預測未來所有公司都是互聯網公司一樣。未來已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活在未來。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公眾號所有歷史消息。
本文鏈接:/kp/bi/201712/457.html
來源:白話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