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火球教主 / 來源:白話區塊鏈
如果說游戲是區塊鏈To C的最佳場景,那么To B的最佳場景,不出意外,應該是金融領域。
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可能會有如下這么幾個:
一、支付與交易結算系統
對于發達國家和高度發展中國家來說,多個國家都在開展基于“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其中美國走在最前列。雖說并沒有國家或是美聯儲背書的“穩定幣”誕生,但政府機構相對背書的GUSD和PAX,可以看做是美國對此市場的一次試探。在未來1-2年,美國誕生由更高級別機構背書的“區塊鏈穩定幣”甚至說“區塊鏈美元”,也完全沒有必要感到意外。
中國這邊,在去年9月有媒體報道稱:“央行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原型方案已初步確定,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系統Demo有望在春節后推出。此前,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 可見我們國家層面也在布局區塊數字貨幣。
而對于很多金融和銀行業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卻是普及率甚高,這些地區,甚至有希望彎道超車,直接躍遷進入加密貨幣和數字錢包的時代。這種預期其實是有類似先例的:我們因為之前的因多種因素,信用卡的普及率很低,后來因為移動支付的到來,從而跳過了“信用卡時代”,一步到位直接進入互聯網支付“無現金”時代。而我所在的澳大利亞,絕大多數人還是在刷信用卡。
二、資產通證化
前段時間大火特火的STO,本質來講,就屬于資產通證化的一個范疇。然而,這個領域還太過新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貨幣資產和證券型代幣制定標準還在起步階段,沒有行業通用標準;多數國家的法律目前只允許“合法投資人”購買證券型代幣,驗證合格投資人的機制還很不完善;代幣托管也是個大問題。
退一步講,即便有了政策面的支持,如何避免垃圾項目以次充好,不良資產包裝成優質資產來發售。愛西歐的名聲已然徹底爛掉,STO會不會給人一種“割韭菜的新套路”之感?這同樣需要時間來檢驗。
最近又興起“PCO”,號稱要把人力資源給代幣化,腦洞開的非常有意思。
無論是愛西歐,還是STO,還是PCO,從本質來講,都是將資產(包括實物資產,虛擬資產,甚至人力資產)通證化上鏈,這些可能都不是資產通證化的最終形式,但在資產通證化嘗試的道路上,卻是永不停息的。相信2019,也許會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三、信貸與保險
信貸與保險行業可能是區塊鏈“去中介化”在金融領域最有代表性的行業。
信貸項目本身在當前的區塊鏈行業發展的不錯,最早時期的BTS,去年的Etherlend,近期眼球關注度不低的MakerDao,都是信貸項目不錯的先行者。
對于客戶而言,信用體系是銀行的核心,當這種核心轉到了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上的區塊鏈上之后,客戶再也不必走繁瑣的流程,效率和成本都將得到優化,用戶體驗將大大提升。
而對于銀行而言, KYC(了解你的客戶)則一直是重中之重,貸款業務之前的身份核實,背景調查,貸款之后的客戶管理和違約風險等都要花費巨大的資源和精力。目前區塊鏈身份信任體系網絡正在快速發展,待技術一步步成熟,基于大數據的客戶鏈上畫像將會逐步變得豐滿,真實,有效。鏈上智能合約則可以有效降低客戶違約的風險,這對于銀行而言,將會節約巨大的人力成本。
至于保險行業,就更加直觀了,設想一下:飛機一落地,航班延誤險的理賠就到了客戶的賬戶里,智能合約在處理這些觸發條件時,簡直就是得心應手!
掌握著大數據和算法的保險業是一個中間利潤頗豐的行業,看看各大保險公司那些高聳入云的寫字樓,衣著光鮮的從業人員,以及超高的市值,便心知肚明。區塊鏈+保險若是能夠大幅度的去中介化,對于每一張保單費用的減少,將會是巨大的,對于廣大群眾來說,是最能直接受惠的使用場景。2019年區塊鏈+保險行業的探索,有沒有覺得很有想象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