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ymond / 來源:超腦鏈
自比特幣誕生起,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十年有余,不斷吸引資本與技術的關注并保持熱情不退,大量資金與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推動著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演進,尤其是隨著近幾年區塊鏈技術的落地生根,區塊鏈成為繼互聯網之后重大技術變革的商業期望正開始逐步實現。
正如互聯網在各行業的應用與融合,人們相信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賬本的不可篡改等特性亦可對傳統行業產生顛覆性革命,區塊鏈從業者開始探尋傳統行業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從而產生了跨境結算、供應鏈金融、數字資產確權、版權存證、商品溯源等落地應用。
本文將嘗試從區塊鏈技術本質、技術架構、發展方向三個角度對區塊鏈技術進行剖析,揭開區塊鏈技術的神秘面紗,探索真正能夠給傳統行業帶來價值的商業落地場景。
區塊鏈技術本質
區塊鏈不是萬能的,只有理解了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才能去偽存真,發掘適合區塊鏈技術優勢的應用場景,真正為傳統行業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區塊鏈的技術本質,其最核心的有如下三點:
圖1 區塊鏈技術本質
1) 去中心化平臺帶來的天然信任
區塊鏈技術與生俱來的天然信任,既不是各種共識算法賦予的,也不是只能增加不能修改的公共賬本技術帶來的,而是來自于平臺不受任何單一主體控制,人人可隨時參與隨時退出的特質。分布式存儲、點對點網絡以及各種共識協議等軟件技術,都是為了使去中心化的平臺能正常運行。平臺運行結果由平臺參與者達成共識形成。同樣,對這個平臺的修改更新,也要求平臺參與者達成共識。套用“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在區塊鏈時代,共識是比鉆石還珍貴的東西。
區塊鏈的天然信任還依賴于其所運行軟件的開源特性,任何人都可以檢查源代碼,編譯運行成為平臺的一個節點,參與平臺的運行。去中心化軟件技術帶不來天然信任,信任來自于這個開源的運行平臺不受任何一方控制,任何一方不能隨意修改系統運行結果,不能隨意修改軟件功能。
Ultrain超腦信任計算聯合創始人&CEO郭睿曾經在講解Ultrain經濟模型的直播中舉過阿里巴巴平臺打假的例子:阿里巴巴每年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打假,但公眾仍舊可以想象打假只是走過場,象征性做個別案例,然后利用假貨獲取更大的利益。阿里巴巴沒有辦法自證清白,本質原因就是阿里巴巴的運行平臺是他們自己控制的,系統數據是他們自己提供的;單一實體運營的中心化的平臺沒有辦法具有去中心化平臺與生俱來的天然信任機制。
2) 原生的通證機制
比特幣為什么會成功?從技術上說,比特幣所用到的技術包括點對點網絡,各種加密算法等都不是新技術,在它之前也有很多電子貨幣/加密貨幣的失敗嘗試,很顯然技術不是其成功的本質原因。比特幣的成功可以歸因于其良好的經濟激勵機制設計——區塊鏈的原生通證機制。其作用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通證機制可以為區塊鏈系統引入經濟博弈,保證系統的良性運轉;另一方面,也將區塊鏈打造成了價值分配轉移的最佳載體,使其被認為是與信息互聯網相對應的價值互聯網。高曉松一次在清華大學的分享中曾經以區塊鏈通證機制對音樂行業的改造為例,描述了通證將音樂的權益無限細分,從而引入更多參與方,形成各種新的商業機會的場景。
業界也有專業的通證經濟研究學派,從實現數字資產的通證化,到現實世界資產通證化,再到公司的激勵組織形式變革,給通證經濟構建理論支撐,描繪了區塊鏈與各行各業結合后豐富的應用前景。
這里有必要對聯盟鏈做一下特別說明:聯盟鏈沒有通證機制,它是許可機制,節點入網需審核批準,使用鏈外的激勵機制而不需要設計復雜的經濟激勵模型。聯盟鏈節點數量有限,相當于多中心化系統。
3) 智能合約使能信任計算
比特幣初始定位于點對點的電子貨幣系統,只支持比較弱的腳本處理能力,局限于金融業務邏輯。以太坊開始支持智能合約,使區塊鏈平臺能運行圖靈完備的程序語言,從而可以實現價值平滑轉移,支持復雜業務邏輯,提供信任計算能力,開啟了區塊鏈的新時代。智能合約使能了眾多商業場景,從游戲、溯源、存證、能源交易到供應鏈金融等領域,都有比較廣泛的應用。這些應用場景或利用區塊鏈賦予的天然信任機制,或利用區塊鏈的通證機制,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帶來了新的商業價值。
目前區塊鏈的處理性能與中心化系統還有差距,智能合約的編寫也很容易引入安全漏洞,一定程度限制了智能合約的應用。但這些都是新技術發展的必經階段,業界也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更多的落地場景也逐步涌現,推動區塊鏈產業一步步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