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余 / 來源:33復雜美科技 來稿
GATE是老牌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比特兒的海外版。GATE真實交易量長期位居全球前十,和Coinbase、Gemini、Bitfinex等頭部交易平臺不相上下。那么GT平臺幣入局,是對已有的幾個平臺幣的復制,還是對平臺幣的新定義?
過去這幾個月時間以來,數字貨幣市場反彈明顯,除了比特幣、以太坊、萊特幣等復蘇外,其他各種二三線的品種也陸續有了不同力度的積極表現。但風光基本上都被BNB和HT、OKB給占據了。
尤其是BNB,竟然創出了新高。
如今平臺界的風骨道人,一直以業界良心為幣圈所稱道的GATE終于按耐不住寂寞,推出了GT,讓人不得不猜測,GATE到底是要步各大交易平臺的后塵,分得一杯羹,還是想著用GT來重新樹立數字平臺交易平臺的正確標桿。
和HT、BNB一樣,GT并不是發售的,而是搭售的,投資者通過充值購買點卡的方式獲贈GT。那么這個GT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根據GATE官方公告的告知,GT是Gatechain Token的縮寫和交易符號,是Gatechain的公有鏈基礎幣種,支撐Gatechain公有鏈的基礎設施。GT是Gatechain的主網燃料,支付網絡轉賬手續費,Gatechain通過PoS權益挖礦方式激勵GT持有人保護網絡健康。GT也是GATE的重要生態成員。
所以至少從文本上來說,GT和GATE交易平臺是沒有關系的。交易平臺發展的好與壞,是否有分成,和GT沒有利益上的關系。必須承認,天下論做生意,能夠和猶太人有一拼的就得是黃皮膚的中華兒女。表面上沒有關系的兩個概念,可以通過捆綁的方式讓大家產生聯想,就像2018年的HT與海達克斯上幣,以及BNB的交易平臺利潤回購。中國的投資者歷來是炒概念的高手,現如今GT問世了,未來數月里GT的走勢如果走的是USDT的圖形,那也算是大跌眼鏡了。如果不出意外,沒有大的政策面的變動,GT的走勢應該是一路向上的。
本文討論的不是GT未來的走勢,想更多的說說平臺幣生態這種在數字貨幣領域最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個分支,是不是確定性就那么的強,潛在的問題會在哪里?
平臺幣半年來的風起云涌,與BNB開啟的IEO之旅有著緊密的聯系。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指的是加密貨幣直接在交易平臺發行并進行代幣售賣的方式。
IEO利用價格波動相對較低的交易平臺平臺幣作為購買本位幣(主流幣和穩定幣以外的第三條選擇)。這一方案省掉了大量的環節,消滅了中間可能存在的籌得中介,不需要再去空投等,同時還以平臺的審核作為項目質量的背書,讓投資者相對來講更放心。
于項目方而言,IEO的出現無疑是大利好,如果被交易平臺選中,那無疑是披上了優質項目的光環。而且,有交易平臺自身的流量和影響力為根基,也更容易募資。不僅如此,一旦交易平臺參與了代幣募資環節,那么該交易平臺后續也會成為該代幣在二級市場上的主力交易平臺。這就等于直接把該代幣的一、二級市場打通了,進一步加快了代幣上交易平臺的流程和速度。
于交易平臺而言,其最大的意義莫過于用其自身的審核制度代替了監管環節。而且從上幣方變成了發幣方,相當于變相承擔了投行+央行+證監會+交易平臺的角色。不過,其承受的代價就是監管的風險和自身的口碑。
ICO已經沒落,STO遙不可及,眼前IEO變成了可以實際操作的接力棒。由此,頭部交易平臺作為數字貨幣的流量入口,當仁不讓的接過大旗再次掀起數字貨幣投資的新行情。
到目前為止,IEO正在有條不紊的在各個平臺陸續展開,基本控制在一個月1個IEO的節奏。至少目前來看,這樣的供應量還沒有對市場產生明顯的抽水效應。市場反應也不錯,至少從HT、BNB、OKB的表現來看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同。所以市場還是把平臺幣與交易平臺的表現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至于各個交易平臺提到的各自的區塊鏈生態,到目前為止都還停留在討論、設計、研發、測試階段,距離真正的落地,以及生態的運營還比較早。
為什么守著如此大的一個現金牛,各大頭部交易平臺還需要建設自己的公鏈生態?理由很多,我們只提一點,區塊鏈的核心主旨——去中心化,恰恰與目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的強中心化剛好是背道而馳的。中心化交易平臺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去中心化交易才是康莊大道。早一日構建起自己的公鏈生態,才能搶得先機,將去中心化交易的流量緊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按照各大交易平臺的規劃,這些平臺幣是各自生態里的燃料,那么各自的生態又會將各自平臺上發行的應用代幣捆綁在自己的平臺生態里。這就不由讓我們聯想到了目前很火熱的平行鏈上了,尤其是前段時間吸引了很多熱點的COSMOS。包括COSMOS、POLKADOT以及國內的CHAIN33,他們的技術底層,在技術性能的擴展上,都選擇了平行鏈的方式,來實現鏈內的生態的橫向聯系。
眾所周知,每一條公鏈目前都是相互獨立的孤島,因此出現了跨鏈技術,但它只停留在實驗室層面,達不到商用級水平。為什么?讓網絡中的每一條公鏈都和其他不同的公鏈之間建立通信協議,這種做法簡單有效,但它有一個大問題:不具備擴展性。假設網絡中有100條不同的鏈,他們兩兩互聯就需要建立4590個鏈接。一旦鏈的數量增加,建立鏈接的數量也會迅速增加。
那可不可以不要彼此互聯,直接把所有鏈全部串聯起來呢?這樣如果有100條鏈,他們總共只需要建立99條鏈接。但采用這種方式會面臨另一個問題:信任成本增高,一筆跨鏈交易出現雙花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為什么呢?如果A鏈發給B鏈的token是在A鏈上產生的,那么B鏈只需要信任A鏈的驗證節點,但如果這個token是在C鏈上產生的,從C傳到A再傳到B,那么B鏈就需要同時信任A和C的驗證節點,最終這種跨鏈交易的驗證會非常麻煩。
因此平行鏈技術便派上了用場。
我們看一下COSMOS的技術架構:
cosmos采用另一種辦法跨鏈。他們采用一種模塊化的架構來建立整個區塊鏈網絡的連接,這個架構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個叫hub,一個叫zone。
zone和hub都是基于tendermint的區塊鏈:hub是跨鏈連接的中心,所有跨鏈的交易都通過hub統一處理;zone則是不同的子鏈。zone通過ibc協議和hub連接在一起,不同的鏈彼此要進行跨鏈交易,只需要通過hub來代理就能完成。
我們再來看一下CHAIN33的技術架構:
平行鏈很像是比特幣的閃電網絡,但它與閃電網絡不同:平行鏈上的用戶,只會增加主鏈的數據內容,不會增加狀態內容,以保持主鏈的簡單穩定。平行鏈我們也很喜歡把它叫做平行公鏈,從單獨平行鏈的角度來看,它擁有自己的微共識,有自我獨立的區塊鏈生態,但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來看,它與主鏈共享共識,因此它從整個區塊鏈網絡來說它又是一條鏈。
由多條底層為Chain33的鏈組成,交易發送到主鏈上被共識打包,隨后同步到平行鏈上被執行,最后執行結果寫回主鏈進行共識,這樣使共識和交易執行分離,同時實現交易平行執行,提升TPS。與分片方案相比,平行鏈擴展網絡能力更簡單、直觀、功能性更強;它不僅僅是一個dapp的應用,直接擁有自我的區塊鏈生態。
平行鏈的跨鏈操作非常簡單,不是hash鎖定,也不是relay,而是穿越。所有的跨鏈,都是兩筆交易在不同的鏈上執行。主鏈和平行鏈的跨鏈變成一筆交易在不同的鏈上執行。
通過獨立的區塊鏈網絡生態與共享共識,即確保了公信力,又提升了整個區塊鏈網絡的安全性;通過共識和交易執行分離實現交易平行執行來提升性能。這大大降低了公鏈部署門檻,可促進更多中小企業進行參與。這也許會成為下一個擴容解決方案的爆發點。
今天的GT,之前的HT、BNB、OKB,都在考慮他們的未來生態如何打造,中心化交易平臺現在無論如何紅火,我們相信都只是一個階段的標志。希望GT能夠不改初心,堅守數字貨幣交易領域的那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