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IXUN / 來源:白話區塊鏈
區塊鏈簡史
本文摘自于火幣中國出品、火幣區塊鏈研究院一線技術專家撰寫《區塊鏈技術進階指南》一書,火幣集團董事長李林、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銘均、北京大學教授陳鐘、清華大學教授徐恪等領域頂級專家推薦。本文就區塊鏈發展歷史做出了詳細梳理。
1、區塊鏈的史前時代
1.1密碼朋克社區
“財政大臣正處于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這則2009年1月3日的《泰晤士報》頭版新聞被永久地記錄在了比特幣區塊鏈的創世區塊上,這意味著區塊鏈的海嘯巨浪已經完全就緒,即將席卷全球。
海嘯一般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在掀起區塊鏈滔天大浪之前的16年,這次海底地震就已經在醞釀了。1992年,三位密碼學極客Eric Hughes、Timothy C. May和John Gilmore共同發起了大名鼎鼎的密碼朋克(Cypherpunk),并在隨后的10多年中,持續地影響著密碼社區的愛好者。
但是此時此刻,距離中本聰完成白皮書的時間還有十幾年,在這個“區塊鏈的史前時代”,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還要從Hashcash說起。
Hashcash是一種依靠工作量證明的算法,它最初的用途是防止垃圾郵件的濫發。它的創造者是英國密碼學家Adam Back—密碼朋克郵件組中的一員。和此前提到的諸多相對陌生的名字不同,Adam Back在區塊鏈行業至今仍大名鼎鼎,因為他創建了Blockstream。而Blockstream公司主導設計了比特幣的Liquid側鏈和閃電網絡,并且是比特幣隔離見證技術Segwit的重要推動者。
1.2、經濟危機與比特幣誕生前夜
2008年下半年是一個相當難熬的時間段。2008年9月15日,當時負債數千億美元的美國頂級投行—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產!而這次破產非但沒有讓美國的次貸危機畫上句號,反而愈演愈烈。由房價持續上漲引出的垃圾債務,像連環炸彈一樣在傳統金融秩序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接連炸響。
金融危機從美國爆發,很快蔓延到全世界。英國也不例外,在2008年的這次金融危機中,英國幾大銀行損失慘重。在雷曼兄弟破產后的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擁有NatWest、Direct Line和Coutts的蘇格蘭皇家銀行股價下跌近40%,跌至15年來的最低點。其股票市值在過去一年中下降了80%以上。其他銀行的股價也全部急劇下跌,HBOS下跌41.54%,勞埃德TSB下跌12.93%,巴克萊銀行下跌9.24%。
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Alistair Darling不得不做出一個救助計劃,那就是通過政府去救助這些銀行,計劃拿出500億英鎊去購買銀行的優先股,然后拿出2500億英鎊去承銷這些銀行的中長期債務。但是,在當時來看,這第一輪救助并不足以將滿身瘡痍的銀行業拉回健康線以上,全球危機還在繼續發酵,這是全球傳統銀行秩序下的一個惡疾,任何單一地區和機構都無法阻擋滾滾的寒冬潮流。
2008年10月31日是值得永久銘記的一天,密碼朋克郵件組中的很多成員收到了一封郵件,正是《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和很多人猜想的不同,這封白皮書在當時并沒有掀起軒然大波或者被頂禮膜拜,因為它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另一次嘗試。
Hal Finney是最欣賞比特幣的一位密碼朋克成員,他給了中本聰很多建議。為此,后來中本聰還專門轉給了Hal 10枚比特幣,完成了比特幣歷史上第一筆轉賬。加密社區似乎欣欣向榮,但是傳統世界就沒那么好過了。
2009年的到來沒能給寒冬帶來溫暖的氣息,很快第一輪救助的支撐開始乏力,財政大臣Alistair Darling不得不考慮第二次財政救助。于是在2009年1月3日《泰晤士報》的頭版頭條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正是本章開頭提到的:財政大臣正處于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
傳統金融界的寡頭和政客們此時正焦頭爛額,但是中本聰卻悠閑地把這則新聞記錄在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上。沒錯,有可能顛覆傳統金融的新技術,即本書的主角—區塊鏈正式睜開了雙眼,即將席卷全球的滔天巨浪登場了!
2、公有鏈的澎湃浪潮
2.1 中本聰的星星之火
第一個點亮火焰的是中本聰,至今人們對他仍然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他是一個人,抑或是一個團體。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這個英文寫出的日本名字,發音取自日本最常見的姓和名,對應到中文,中本聰這個名字類似于張偉、李強等。
就是這樣一個完全匿名的、游離在現實世界之外的中本聰,在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后,開始在黑暗中默默地摸索。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的軟件客戶端終于調試完畢,中本聰挖掘出了高度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在黑暗的雨林里點亮了第一束火光。
最開始的道路是昏暗的,很多推測都認為,在比特幣的最開始階段,只有中本聰的一臺電腦在孤獨地進行比特幣挖礦,維持著比特幣網絡的運轉。從很多途徑都可以側面印證這一點,比如比特幣的挖礦難度直到2010年年初才出現第一次較大的增長,如圖1-4所示。
比特幣全網難度示意圖(來源:btc.com)
第一個認可并幫助中本聰的人,正是密碼學學者、PGP加密的早期開發者Hal Finney。從2013年Hal Finney在Bitcointalk論壇撰寫的回憶錄[9]中可知,他推斷自己可能是第二個運行比特幣客戶端的人,并在后面收到了中本聰發送來的10枚比特幣,因此他也確定自己是第一個收到比特幣的人。當然,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嘗試用去中介的方式給他人轉賬成功。中本聰的一小步,是區塊鏈的一大步。
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在比特幣誕生前,很多關于加密貨幣的想法都沒有走到這一步。這一步意味著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實現了。資產在鏈上自由地轉移,只受私鑰掌控者的控制,不受其他任何干擾和審查,這件事自然意義非凡。
2.2 最早的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社區
有了第一次鏈上交易,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為了能和更多人交流比特幣,中本聰建立了一個SourceForge論壇,用于討論比特幣。隨后于2009年11月遷移到了Bitcointalk.com。建立論壇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后來在Bitcointalk上誕生了無數天才的想法,并且時至今日,Bitcointalk仍然是全世界最活躍的加密貨幣論壇之一。
在Bitcointalk上仍然可以搜到中本聰的賬戶(來源:Bitcointalk.org)
Bitcointalk是比特幣通往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最早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社區,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加密貨幣社區。在Bitcointalk上,板塊涉及很廣,不僅包括對比特幣技術的探討,也討論投機(Speculation)和經濟(economics),除此之外,還有競爭幣(俗稱“山寨幣”,英文為Altcoin)的專區。而且隨著比特幣的聲名遠揚,Bitcointalk還有各種語言的本地站,如Bitcointalk中文區就出現了很多著名帖子,影響著后來一批又一批極客。
時至今日,很多評論員認為一個新的區塊鏈項目的成功一定要有三駕馬車:底層技術過關;經濟模型正確;龐大社區支持。比特幣的第一駕和第二駕馬車都來源于密碼朋克的靈感,而第三駕馬車就是從Bitcointalk開始的。
Bitcointalk論壇中誕生了無數可能,支持者和將信將疑者對比特幣模型進行激烈的交鋒,開發者和用戶群體為技術改進做出不懈的嘗試。這個看似小眾圈子的討論量和精彩程度,和傳統世界的各大論壇相比也不遑多讓。
3、聯盟鏈的洶涌波濤
3.1 R3聯盟:區塊鏈金融應用領域的務實派
2015年9月15日,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賬本聯盟組織R3區塊鏈聯盟(以下簡稱R3)成立,其致力于研究和發現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中的應用。R3吸引了眾多銀行加入,截至2015年年底,陸續有42家世界頂級銀行加入,包括巴克萊、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高盛、匯豐、ING等。
R3為什么會吸引了這么多頂級銀行紛紛加入呢?首先,創始人的背景和人脈是重要原因。R3背后的公司R3 CEV 早在2014年就已經成立,創始人都是傳統金融行業的翹楚,擁有眾多銀行資源。創始人兼CEO David Rutter有30年華爾街頂級機構從業經驗,曾經是電子經紀商ICAP Plc的CEO,旗下BrokerTec固定收益交易平臺和EBS外匯交易平臺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電子化OTC交易平臺。聯合創始人兼CFO Jesse Edwards曾是一位服務于多家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和金融技術公司的投資銀行家。聯合創始人兼CMO Todd McDonald曾在渣打銀行擔任集團總經理14年,擔任過全球電子外匯交易主管和美洲外匯主管等職務。
其次,對銀行業進行區塊鏈的探索是R3的主要愿景。我們知道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的需求有特殊性,必須建立在現有的經濟法律框架內,既要做到一定的保密性,又要滿足復雜的金融監管標準。于是R3針對銀行業需求,展開了對區塊鏈技術的測試,探索適合銀行的應用落地。
R3的銀行資源
R3聯盟可謂區塊鏈金融應用領域的務實派,成立僅半年,就已經組織進行了多次區塊鏈交易測試,探究在金融業如何應用區塊鏈,具體應用場景包括電子交易、商業票據簽發和票據贖回等。
在這里跟大家分享兩個比較有名的測試。
l2016年1月20日,R3聯盟宣布進行了首個區塊鏈實驗。11家銀行參加了此次測試,包括巴克萊銀行、BMO金融集團、瑞士信貸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匯豐銀行、法國外貿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道明銀行、UBS瑞銀、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以及富國銀行。實驗參與者用標記化的資產測試了以太坊的區塊鏈技術系統,從而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私有網絡中實時執行金融交易的可能性。
l2016年3月3日,R3宣布聯盟成員中已有40家銀行成員參與測試了五種不同的區塊鏈基礎架構,包括以太坊、Chain、Eris Industries、IBM和Intel的產品,用于發行、交易和贖回固定收益產品。實驗參與者評估每項技術如何運行智能合約執行金融交易,幫助發布、二次交易和贖回商業票據等。Microsoft Azure、IBM Cloud和Amazon AWS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
在不斷的測試實踐中,2016年4月5日,R3創建了一個名為Corda的分布式賬本平臺,該平臺專門為金融機構設計,用于記錄、管理、同步金融機構間的合約。
Corda的設計靈感與聯盟成員的經歷息息相關,包括Todd Boyle和Ian Grigg在其論文中關于三式會計(Triple Entry Accounting)的介紹;同時深受區塊鏈系統的啟發,包括已有分布式賬本平臺(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在此基礎之上Corda又有不少的改進,比如在Corda中數據并非完全公開,只有參與的主體才能看到數據的細節;為了方便監管層的介入,Corda專門預留了監管節點;Corda的系統還明確了自身計算機代碼規律和人類法律的關系。總之,Corda摒棄了很多傳統區塊鏈設計,更加適用于當前的金融場景。
以往,每個金融機構都以自己的方式維護記錄客戶和合作方信息的賬本,如圖1-32所示但我們發現記錄的角度不同會導致賬本信息不一致,對同一筆交易雙方認知存在偏差,若機構之間想進行對賬、核算、糾錯等操作,將面臨巨大的花費。Corda的到來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下面將Corda在白皮書中表達的愿景翻譯成中文:
“我們的愿景是希望構建機構間安全地共享記錄的權威性系統。通過建立和完善一個記錄金融事務和處理商業邏輯的共享平臺,為金融組織間的經濟往來創造條件:一個具有權威性可記錄企業間所有協議的唯一全局邏輯賬本。這種架構將會為業界建立全新的共享平臺,在該平臺上,新加入者和第三方可以競相發布創新式的產品和服務。”正如R3的首席工程師詹姆斯·卡萊爾(James Carlyle)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所說:“我們希望其他銀行和其他各方利用平臺上的產品進行創新,但不希望每個人都創建自己的平臺……因為我們最終會遇到許多無法溝通的障礙,如果在一個平臺上有很多產品,那么我們會得到一些更像互聯網的東西,可以繼續創新,并且可以相互溝通。”
Corda的設計思路對后面講到的Hyperledger Fabric有一定影響,它也參與了對后者的建設。
世界上的參與者如何共享和管理自己的記錄
3.2 Hyperledger Project:區塊鏈金融應用領域的技術派
Hyperledger Project,即超級賬本項目,以下簡稱Hyperledger,于2016年2月正式創立,是Linux基金會主導的推進區塊鏈數字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項目,旨在構建一個面向企業應用場景的開源分布式賬本技術平臺,成為跨行業的區塊鏈技術標準,如圖1-33所示。
Hyperledger的前身是開放式賬本項目(Open Ledger Project),由Linux基金會組織于2015年12月發起,最初是想用來改善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同年年底,IBM宣布加入該項目,并為項目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超級賬本。
一個項目的成功與否與項目領導者息息相關。2016年5月,為人所矚目的布萊恩·貝倫多夫(Brian Behlendorf)加入Linux基金會并被指定為執行總監,主管開源區塊鏈項目Hyperledger的開發和運作。
Linux基金會主管吉姆·澤姆林(Jim Zemlin)對他寄予厚望:“布萊恩對開源軟件的貢獻徹底改變了Web開發。而如今,他也將為近10年來最有前景的技術—區塊鏈做出同樣的貢獻。布萊恩對開源軟件的知識儲備和技術敏銳度會使超級賬本項目成長為超越任何獨立社區的存在,成為分布式賬本技術的行業標桿。”
這么厲害的人物,到底是什么來頭呢?
布萊恩·貝倫多夫被人們尊稱為Apache之父,是著名開源軟件組織—Apache軟件基金會的首任理事長及創始人之一,其工作成果被萬維網上超過一半的網站使用,為早期的萬維網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MIT媒體實驗室的主管伊藤穰一(Joi Ito)對布萊恩贊譽有加,他們認識已有20多年,他說布萊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從未失敗過。
事實證明,布萊恩沒有讓人失望。他在接受任命后立即幫助社區制定戰略。同年9月,他提出了Hyperledger傘形架構(The Hyperledger Umbrella St-rategy)的商業區塊鏈愿景。在2016~2017年里,Hyperledger技術指導委員會新增了7個商業級區塊鏈代碼庫。企業會員和準會員擴至200余名。在Linux基金會發起的超過70個開源組織中,Hyperledger是增長最快的項目。
在2017年11月的一封公開信中,布萊恩表達了他對Hyperledger項目的愿景,他希望該項目成為軟件開發者社區構建開源區塊鏈和相關技術的搖籃—類似早期的Apache Web服務器和Mozilla火狐瀏覽器。
布萊恩的愿景逐步被實現。他一直認為要由軟件開發者社區構建區塊鏈框架和平臺,同時開放源代碼、協作式軟件開發方法將有助于區塊鏈技術被主流商業采用。Hyperledger最早公開了自己的代碼。隨后眾多企業陸續在HyperLedger平臺上貢獻、提交了自己的代碼,行業覆蓋金融、銀行、物聯網、供應鏈、制造、科技等,企業包括埃森哲、IBM、英特爾、R3、摩根大通、荷蘭銀行、巴黎銀行、思科、三星等。目前有超過250個不同組織的合作平臺,其中在中國已經超過50個,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百度等。
目前,Hyperledger平臺上已擁有眾多子項目,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即Hyp-erledger基礎設施(Framework)和Hyperledger工具(Tool)。
Hyperledger架構圖
該平臺上最活躍、最被認可的當屬基礎設施項目Hyperledger Fabric。該項目在2016年3月21日的F2F黑客馬拉松中脫穎而出,其團隊來自Digital Asset、Blockstream的libconsensus、IBM的OpenBlockchain,旨在推出企業級區塊鏈開源架構方案。和其他公有區塊鏈平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Hyper-ledger Fabric是私有的并且需要授權才能接入。
Hyperledger Fabric是第一個支持以通用語言編寫智能合約的區塊鏈平臺,可以使用Java、node.js和Go語言來編寫智能合約。Hyperledger Fabric中的智能合約稱為鏈碼(chain code)。
在聯盟鏈的業務需求中,至關重要的是對于數據隱私保護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保證“區塊鏈同一個賬本”的前提下,保護交易數據隱私呢?Hyperledger Fabric借鑒了前面介紹的Corda項目的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在Fabric的架構中,一方面是利用PKI技術來對交易方身份與交易數據進行加密,另一方面是利用節點對交易數據進行訪問控制,實現交易數據的權限隔離。同時Fabric為參與者提供建立channel的功能,只有在同一個channel中的參與者才能看到賬本,而其他不在channel中的參與者看不到賬本。
3.3 國內知名區塊鏈聯盟
眼看著國外區塊鏈發展如火如荼,國內各大金融機構、企業等相繼組成區塊鏈聯盟,共同探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早期的幾家聯盟組織包括:位于中國互聯網核心腹地的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由11家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聯盟)、由20余家金融機構聯合成立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金鏈盟)、尋求與微金融結合點的區塊鏈微金融產業聯盟、由深圳前海管理局主導的前海國際區塊鏈生態圈聯盟、位于陸家嘴的陸家嘴區塊鏈金融發展聯盟等。這里主要介紹兩個知名的聯盟。
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聯盟)
一個聲稱要復制“R3模式”的聯盟于2016年4月19日成立,全稱為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聯盟)。ChinaLedger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結合中國政策法規和中國金融行業獨特的業務邏輯,共同合作研究區塊鏈技術,以使其符合中國的政策法規、國家標準、業務邏輯和使用習慣。ChinaLedger聯盟的成員由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樂視金融、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等11家單位組成[40]。
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金鏈盟)
隨后一個號稱“中國的R3”的區塊鏈聯盟于2016年5月31日宣布成立,全稱為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簡稱金鏈盟。金鏈盟聚焦于區塊鏈在金融方面的應用,它是由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深證通、騰訊、華為、中科院等20余家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學術機構等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至今,金鏈盟成員已涵蓋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地方股權交易平臺、科技公司六大類行業的100余家機構。
2017年,金鏈盟推出FISCO BCOS開源平臺,旨在聚焦區塊鏈應用場景的落地,覆蓋范圍包括以交易清結算、供應鏈金融、數據存證、征信、場外市場等為代表的金融應用領域,以及司法仲裁、文化版權、娛樂游戲、社會管理、政務服務等其他行業應用領域。
FISCO BCOS首批成員
聯盟鏈的出現為企業級的區塊鏈提供了和公有鏈迥然不同的解決方案,與公有鏈相比,聯盟鏈更加便宜、更加可控,而且沒有合規風險,但它不夠去中心化。
知史以鑒未來,我們從密碼朋克社區寫到公有鏈和聯盟鏈最新一年的變化,從中能夠看到人們對于區塊鏈的訴求發生的變化,以及技術的升級,了解技術變遷的來龍去脈之后才能真正了解技術本身,希望本章內容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幫助更多的人了解區塊鏈技術。
本文摘自于《區塊鏈技術進階指南》,經出版方授權發布。
是否以為區塊鏈技術生澀無趣?
是否無數次學習又無奈放棄?
是否遺憾科技前沿與你拉開差距?
分布賬本?哈希加密?
《區塊鏈技術進階指南》帶你探索未知領域! 目前該書在京東商城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