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rek / 來源:白話區塊鏈
很多人剛進幣圈時,不太適應的一件事就是:很多在幣圈里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實在是太年輕了,85后、甚至90后便已坐擁過億身家。如果你曾為此疑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不以實際年齡,而用進入區塊鏈的時限來判斷,這樣也許更好接受一點——這些年輕人很多在13年、甚至更早就已經入場了,2個牛熊周期后不僅活下來,還活得挺好,有故事可說,有影響力豈不是理所應當?
選擇大于努力的又一成功案例
點付大頭(張銀海)就是其中之一,86年生,30出頭,2011年就開始入場,已是幣圈有年頭的老人了。
2011年,大頭大學畢業,進入一家證券公司實習,也是在當年接觸到比特幣,并以30萬購買了一萬個比特幣;
2013年,和徐義吉等人聯合創建區塊鏈創業營,成為上海有相當影響力的區塊鏈組織;同年以成本不足一分錢的價格大量購入瑞波幣;
2015年,參與小蟻眾籌,經歷了2年;
當年業績據稱業內前三
2017年,牛市行情開啟,瑞波幣最高27塊,小蟻最高1000多;成立千方基金,用機構身份更便于參與項目眾籌
2017年11月,BTC分叉大潮,LBTC應運而生,大頭任中國社區負責人。
從2011年的行業早期開始,點付大頭不曾離開過比特幣和區塊鏈圈子,成為很多人口中的成功者。
光鮮與爭議并存的公眾人物
都說懟人當論小星星,但從懟人的范圍和力度來看,大頭功力亦不在話下。
早在2017年,大頭便懟過李笑來,稱“你見過笑來做哪個項目成功過的么?”;2018年,和大頭有關的話題在跌跌不休的熊市行情中,更是成為一道風景:
春節期間在三點鐘群里懟何一,稱幣安收取項目高額上幣費,真正的好項目卻沒有機會;
微博上和江卓爾開啟八十回合罵戰,稱BCH是礦霸、BTC Core是碼霸,成立“區塊鏈反獨裁聯盟”微信群,公開做空BCH,擺明了和BCH勢不兩立的立場;
緊接著在分享直播間現場向江卓爾下戰書,和對方現場對撕,被曝開通了多個收費3000的小密圈卻不更新、擔任中國社區負責人的分叉幣LBTC存在預挖謀利等等,現場一時引發7萬人圍觀。
其實不難看出點付大頭并不善于為人處事。
都說看熱鬧不嫌事大,圍觀群眾自然看得開心,不過作為當事人的點付大頭,究竟所為何來?為名?為利?似乎都不足以解釋。但如果能拋卻復雜的陰謀論,單看性格,
據區塊鏈大V蟲哥在LBTC發布會上爆料稱,年初他邀請圈內人在上海聚餐,點付大頭來了兩次,兩次都反客為主,把飯局主題引到了自家的LBTC項目上。蟲哥戲稱:雖然精神可嘉,但以后飯局是絕對不能再帶他了。
這一點也在17年8月路印項目的一次視頻直播體現得十足,在為時70多分鐘的視頻中,大頭除了開頭介紹自己天使投資了路印項目外,之后每次接過話茬,便極其自然地暢聊起投資經驗、自家千方基金的投資理念,霸屏穿越到自家的宣傳主場。
不僅愛談自己的事,大頭在自曝其短上也很少掩飾,如果不是大頭自己所說,有誰能想象,他曾投過“把頭發帶到月球、這樣如果地球毀滅可以DNA再造”的不靠譜項目?曾在13年投過幾十個項目血本無歸?也曾波段操作,從1毛買到1分直至歸零?
“我踩過很多坑的。”從自嘲的口氣中,聽到的更多是一種真實: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沒什么特別。而這種較真、甚至理想化的另一個結果,便是IOTA、瑞波可以一拿幾年,直達高達千倍的收益。
這種簡單直接的性格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直播中被質問小密圈收費時,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多說無益、說多錯多的情況下,不僅沒能見招拆招,還把建的8個收費小密圈都是些什么主題,給了什么投資建議詳細介紹了一遍。
可能更多人會關注論戰的成敗,對八卦而津津樂道。但也有人說過:財富讓人更加自信。如果你一直從事自己喜歡的事并獲得成功,那些曾經堅持的理由便會自然成為你布道的內容。
較真的傳統金融背景區塊鏈投資家
大頭好為人師、愛布道的習慣其實不難琢磨,在早期參與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群體,多數是技術極客,而點付大頭則是其中極少數的證券從業人員。傳統金融的背景、多年的區塊鏈投資研究經歷,機遇來臨時,大頭在區塊鏈投資上的優勢顯而易見。
如果要參與,一定先要自己研究明白。
據稱,點付大頭剛畢業在證券公司,由于時間多,半年內把所有股票的上市招股書都看了一遍,還參加了很多公司的上市路演。這種喜歡把事研究透的學習習慣,在他后來翻譯瑞波從入門到精通、注重分析白皮書,自學Linux來了解項目開發也體現得非常到位:
如果你看過大頭的演講資料或文章,會發現大頭鮮少為項目站臺背書,也會發現他一直在重復同樣的投資理念: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護城河,中心化的項目我不會參與。”
“千方基金主投國外優秀項目,很少出于價值投資原因參與國內項目。”
“投資守夢者,不投追夢者,不投商業模式。”
“投資要基于價值圈、不是基于朋友圈;多投點項目,每個項目少投點額度。”
“投資區塊鏈,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投資者,如果你不準備持有它三年,那就不要持有它一天。”
在更注重價值的領域中尋找好的投資物,用分散投資換取更大的概率,而不是去押百倍千倍的盈利。
這些看起來有些絕對的投資原則,其實是一種基于概率的28篩選辦法:
在區塊鏈投資大獲成功后,點付大頭希望通過基金構建生態的意愿變成了能力:
既然Ripple變成了只為銀行服務,偏離了全世界的初衷,比特幣的改進又遲遲難以推進,那寄希望于分叉出的LBTC,希望能繼續Ripple放棄的實驗,LBTC也成為BTC分叉幣家族中至今github代碼仍在更新、各項合作仍在推進的為數不多的項目之一。
既然原來的交易平臺要收上幣費,那就由基金來孵化新的交易平臺,好的項目不需要上幣費、不收交易手續費,用項目額度資源來補貼交易平臺運營成本。
他說:區塊鏈的殺手級應用是打造去中心化的價值互聯網協議,如果有一天比特幣成為了黃金,我會全部拋售。
小結
區塊鏈至今仍然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實驗,這些在時代紅利中站在潮頭的幸運兒,如果用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延續這場偉大的實驗,那么我們的愿望是,他們能帶著初心,一直在路上吧。
——End——
『聲明: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白話區塊鏈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