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 / 來源:白話區塊鏈
馬丹:第一個想請長鋏老師這邊聊一下目前全球公鏈的一個發展的現狀。
長鋏:好的。現在公鏈鏈的話以太坊的生態做得非常好,因為現在DeFi很火,乃至于有很多人一提DeFi,都幾乎只考慮以太坊生態。但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公鏈開始做跨鏈,而且也有很多公鏈專門針對DeFi來設計協議,所以現在DeFi的生態的話不僅僅限于以太坊一個生態,這是目前。那么還有一個現狀就是國產公鏈現在的話亮點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說是處于一個低谷。前段時間甚至有很多文章,大唱國產公鏈的哀歌。甚至可以說給他蓋棺定論了,說國產公鏈就是不行。但是我覺得當前這樣的階段其實有點像當年華為和聯想那個時候的一個階段。華為這樣的公司以前也是飽受爭議的,有些人認為沒必要自己去研究技術,直接使用老外的技術就好了。現在也是一樣的,就是你沒必要去自己搞一下公鏈,你基于以太坊開發一個協議,開發一個DApp就不錯了,這種聲音很多。但是我們始終有一個自己的想法,就覺得在任何時候我們國內也要有自己主導的公鏈,而且我們自己主導的公鏈在技術上還在理念上都不會比國外的公鏈要差,所以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想法,而且我覺得現在公鏈賽道競爭遠沒有到蓋棺定論,或者分出勝負的階段。因為公鏈他是一種生態效應,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去培養生態。這是我對未來局勢的一個看法,同時我覺得國產公鏈要跟目前主流的一些公鏈去競爭的話,需要有一些自己的特點,不能完全模仿別的公鏈去做,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比如像我們比原的MOV,就有自己的一套DeFi哲學。就是說首先我們是一主多側的架構,以太坊目前至少還是一條鏈,他的Layer 2不知道要什么時候才能實現。第二個,我們是一種大教堂加集市的一種復合模式,以太坊就是純粹的集市模式,完全是沒有一個主導的開發團隊,我們相信還是需要有一個相對比較集中的一個開發團隊來推進這個事情,因為我們要集中設計協議,那么以太坊他是誰都可以去設計協議,所以這些協議之間可能會有一些耦合的風險,我們是通過這些集中設計協議來規避這樣一些風險。
馬丹:其實像您剛提到國產公鏈,現在其實有很多國產公鏈的話在重點推進聯盟鏈這一塊的業務,然后您剛才也提到像比原的話也在做的Bystack,其實是個聯盟鏈,您對這一點怎么看呢?
長鋏:我覺得公鏈和聯盟鏈這兩個領域不是說厚此薄彼這樣一個關系,我覺得兩塊都要做。因為一方面你在政務或是在TO B這個領域的話,聯盟鏈可能是更受歡迎的一個方式。因為他是需要在一個可信的環境,而且加入的這些節點必須是他值得信任的一些聯盟的成員,而不是像公鏈誰都可以成為他的節點,所以我覺得他們都是適用于不同的領域,而且對于一些國外的知名的公鏈來說,像以太坊他也有自己的企業版以太坊,所以其實人家也是在兩手都在抓。我覺得如果我們國產公鏈只專門針對TO B和TO G 做一些事情的話,就有點自我設限,因為公鏈才是一個更大的領域。公鏈有點像是互聯網。聯盟鏈說實在的,他還是局域網性質,所以我覺得公鏈是一個更大的舞臺,但是同時這兩個領域并不沖突。
馬丹:您對公鏈和聯盟鏈的未來發展怎么看?這兩者的未來。
長鋏:我不認為就是一個就是說誰取代誰的問題,就像現在互聯網,他既有互聯網也有局域網,我覺得這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應用的一個范圍。
馬丹:未來是兩者并存的一個狀態。
長鋏:當然。
馬丹:長鋏老師現在比原鏈發展的重點是哪一塊?目前的話。
長鋏:目前的話,從我們的動作來看,毫無疑問我們對DeFi賽道有非常長遠的一個規劃,為什么?因為本身DeFi賽道就印證了我們資產上鏈的這個目標,第一個就是資產上鏈這個方式,跟DeFi現在做的事情完全是一致的,我們找到了正確的資產上鏈的方式。第二個我們確實也發現,現在DeFi,尤其是以太坊的DeFi,有他的一些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可能有些朋友不把這個理解為局限性,理解為特點。
我覺得是兩種不同的DeFi哲學。第一個他是樂高式的協議的組合,因為誰都可以自己寫一個協議,這些協議可以自由的組合起來,非常靈活,這是他的優點,也帶來他的缺點,就是協議之間可能會存在偶合的風險。就像單個積木,放在地上他是穩定的,但是你把搭起來就不穩定。舉個例子,就是閃電貸的風險,他對其他所有的協議都構成了構成了一個在一個區塊確認時間內的零成本攻擊風險,而且這種協議,你不能說是一種攻擊,甚至不能說是黑客通過閃電貸偷走了幣,因為是合法的利用了這個協議。包括前段時間Banlancer就出現閃電的攻擊事件。只能說黑客提走了Sta,但你不能說黑客偷走了Sta,他是合理的利用規則,所以這個是系統級的,DeFi的哲學就決定了他會有這樣的一些風險。包括最近Compound的流動性挖礦,會造成對DAI的需求,因為DAI的挖礦效率最高,造成DAI的溢價。對MakerDAO的協議構成了一個穩定性的威脅。所以他們這種協議之間的互相抵觸的現象非常多。我們是集中設計協議,我們把這個協議處叫做MOV宇宙,可以理解為一個三維的坐標,三個坐標分別是交易、借代和衍生品,分別對應DeFi的三個賽道。我們用坐標來規劃業務有什么好處,就相當于一開始就通過統一的規則,把我們的所有的協議整合起來,避免他們之間相互沖突,因為他在坐標中都是不同的位置。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曾經構思的一個協議,就是抵押穩定幣來合成穩定幣。這個協議其實在以太坊上是有的。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因為穩定幣就本身很穩定,所以你通過抵押穩定幣生成穩定幣,生成的穩定幣肯定更穩定,看起來是一個很不錯的協議。但是后來我們在設計另外一個協議的時候,發現他有矛盾。什么協議?就是我們前不久推出的超導的兌換,他的兌換是針對穩定幣的AMM,就是自動做市商這樣一個儲備池。他的一個優點是他兌換的滑點損失特別小,這樣一來我們發現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用戶沒必要使用第一個協議,使用第一個協議他需要比較高的抵押率,我們知道MakerDAO是150%的抵押率,同時還要支付穩定費。他才能夠通用一個穩定幣換成另外一個穩定幣出來。那么我們在超導池的里面,他很快的就可以用一個穩定幣換成另外一個穩定幣,而且手續費非常低。在我們目前的超導兌換里面,我們的儲備池現在是50萬級的一個規模,就能夠支撐20萬美元的一次兌換,滑點損失加手續費不超過千分之3。所以相對于中心化交易平臺都有流動性的競爭力。所以你看第二個是協議設計出來,第一個協議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我覺得統一設計協議是有優勢的,這是第二個不一樣。
馬丹:最后一個問題,想聊聊看在你們的眼中,在全球范圍內,您覺得比原鏈鏈對標的競爭對手是誰?包括他的一些競爭優勢。
長鋏:我們是沒有對標的對手的,你可以看我們做事的方式,就你看這種統一設計協議處也沒有其他公鏈這樣做,我們是有一套自己的一套方式。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你開始對標某個對象,還沒有競爭你就已經輸了,所以不要去對標任何的公鏈。因為公鏈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充滿無窮想象空間的,別人做的方式未必就適合你。
馬丹:目前區塊鏈行業的用戶增長,主要的限制是什么?
長鋏:主要受制于三個基礎設施。一個是技術基礎設施,DeFi可能要跑在Layer2上,才能真正讓普通用戶體驗到DeFi的便利。不然,高昂的Gas費、難以忍受的交易效率和清算事故會“勸退”大部分用戶。二是協議基礎設施,樂高式的協議組合固然讓技術極客興奮,但對普通用戶來說,就是災難。協議開發者小心翼翼,也很難避免ERC777協議重復調用的重放攻擊,閃電貸的套利攻擊,還有token的假幣攻擊等等,更何況普通用戶呢。樂高式協議組合其實是黑客與套利者的天堂,那么黑客與套利者獲利,承擔成本的卻是那些熱情的普通交易者。所以,我個人認為,統一設計協議矩陣(簇)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很多攻擊風險與協議兼容風險在一開始就規避了。以后會涌現越來越多的標準化跨鏈與DeFi協議,用戶在使用這些協議時不會造成困擾,也不會有額外的學習成本。三是資產的基礎設施,現在鏈上的資產對普通用戶尤其是圈外用戶來說還比較陌生,將來需要引入黃金、股票、ETF、指數基金等更常見的資產類型,才能為DeFi帶來海量的增量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