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0xdoug
翻譯:白話區塊鏈
最近有人在推特上發帖稱目前:
-
費用現狀:頂級 L2 的總費用約為 50 萬美元,占 L1 總費用的 10%。L2 的中位費用在 0.001 美元到 1 美分之間,用于購買區塊的數據費用占 L2 收入的不到 0.3%。
-
費用增長假設:如果 L2 中位費用翻倍至不到 2 美分,且 DA 成本上升至 L2 總收入的約 50%(比今天增加了 170 倍),那么每天的區塊費用可能達到 50 萬美元,占 L1 收入的 10%。
-
用戶價格敏感性:L2 用戶可能對價格非常敏感,尤其是在長尾部分。(長尾部分指的是需求量雖然小,但數量龐大,對整體收入有潛在影響的群體)
-
DA 貢獻潛力:盡管存在價格敏感性,DA 可能仍有潛力成為 L1 收入的重要部分。例如,若在 Pectra 中將區塊數量從 3 增加到 6,而其他條件不變,區塊費用可能占 L1 收入的 20%。
這是一個很好的分析,也是對 DA 最有說服力的看漲論點。但我認為絕對不會發生的一點是,DA 的收入會接近 L2 費用的 50%。由于結構性經濟原因,排序的價值積累將始終遠高于 DA。
區塊鏈的本質就是出售區塊空間。由于區塊空間在鏈之間不易互換,因此它們幾乎是壟斷的。并不是所有壟斷企業都能賺到額外的利潤,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價格歧視)。
沒有價格歧視,壟斷利潤幾乎和普通商品差不多。想想航空公司是如何區分價格不敏感的商務旅客和尋求優惠的消費者的,或者同一款 SUV 車型如何以非常不同的價格出售給大眾、奧迪和蘭博基尼的。
優先費是區塊鏈上極其有效的價格歧視機制,優先級最高的交易支付的費用比中位數交易高出幾個數量級。
L2 和 Solana 都通過將排序器優先權作為一種價格歧視手段,實現了高吞吐量和高收入的結合。邊際交易支付的費用很低,從而實現了極高的 TPS。但對于不敏感于價格的交易,它們的費用更高,承擔了大部分網絡收入。
以下是從 Base L2 隨機抽取的 5 個區塊的分布情況。這是一種明顯的帕累托分布,使價格歧視變得非常有效。
前 10% 的交易貢獻了 30% 的收入,而后 10% 的交易則不到 1%。
問題在于,雖然排序器從中賺得盆滿缽滿,但 DA 層卻無法參與,因為它沒有價格歧視的能力。那些高價值的套利交易和 1 wei 垃圾交易一樣,為 Ethereum DA 支付相同的費用,因為它們在一個批次中結算。
因為邊際交易的價值非常低,只有當中位數交易能以接近零成本上鏈時,才能實現高 TPS。然而,對于 DA 層來說,每筆交易幾乎支付相同的費用。因此,DA 層要么實現高吞吐量,要么獲得高收入,但不能兩者兼得。
這使得在沒有 Ethereum 網絡收入崩潰的情況下,Rollups 基本上無法實現擴展。Rollup 相關的路線圖本質上是有缺陷的,因為它將網絡中有價值的部分(排序)拱手讓出,卻認為可以從無價值的部分(DA)中彌補回來。
我最初對 Rollup 相關的路線圖持看漲態度,因為我認為任何理性的人都會認識到價格歧視的經濟學,并且它會與 L1 的擴展并行運作。
高價值且不敏感于價格的用戶會使用 L1,因為它提供了長期性、安全最終性和溯源。而 L2 將專注于那些因 L1 費用過高而被擠出的低價值用戶。這樣,Ethereum 仍會從排序器中獲得可觀的租金。
但以太坊領導層反復強調,L1 在應用層實際上已經死了,永遠無法擴展。因此,用戶和開發者做出了非常理性的回應,L1 的應用生態系統如今正在衰退,以太坊網絡的收入也在減少。
如果你認為 ETH 的長期估值主張是作為貨幣資產,那這可能仍然是可以接受的。通過這種方式將 ETH 分發到更多的手中,使其作為貨幣具有長期價值。同時,通過向 L2 提供補貼而不對基礎層產生價值累積,這也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
但如果你認為 ETH 的長期估值主張是作為廣泛使用協議的網絡權益(我認為這比 ETH 作為貨幣更有可能),那么你就需要價值累積。
顯然,我們在這方面由于錯誤的經濟假設搞砸了。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09/5392.html
來源:https://x.com/0xdoug/status/183009079755263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