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吐槽君烤仔 / 來源:Conflux社區
不久前,波卡的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 公開表示波卡的中繼鏈是 Layer 0, 每一條平行鏈是 Layer 1,還大談在側鏈上搭建 Layer 2 的前景。在 Gavin Wood 的忽悠下,很多波卡生態項目也喜歡聲稱自己為未來的多個 Layer 1 公有鏈搭建基礎設施,因為他們可以通過波卡的跨鏈為波卡上的每一條側鏈(波卡自己稱為平行鏈)提供服務。顯然,整個波卡生態都被“每一條側鏈都是一條公鏈”這個偽概念忽悠瘸了,或者加入了把別人忽悠瘸的陣營。但烤仔認為,從技術原理上看,波卡的側鏈本質上是 Layer 2。而從目前的生態來看,波卡絕大多數的側鏈甚至連 Layer 2 都不是,只是一組智能合約。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來看一看 Layer 1 項目和 Layer 2 項目有什么本質區別,他們各自的特征是什么?想想像 Bitcoin, Ethereum, EOS 這些有巨大影響力的 Layer 1 項目,以及像 Conflux 這樣的新興 Layer 2 項目,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這些鏈的去中心化性和交易最終性是原生在鏈上的,是不依賴于其他項目或生態的。而這條鏈打包哪些交易,不打包哪些交易,也是由共識協議和礦工們決定的。我們再看看 Layer 2 的項目有什么特點?比如像路印,ZKSwap, Optimism 這樣的項目,它們明顯依附于一個 Layer 1 項目(以太坊)。區塊的概念并不是 Layer 1 項目的專屬,Layer 2 項目也有區塊的概念。ZKSwap 甚至提供了一個區塊瀏覽器,顯示每個 Layer 2 區塊有哪些 Layer 2 交易,又是什么時候、通過哪筆 Layer 1 交易被提交到以太坊上的?被提交到以太坊上時,會有一個智能合約會做一些檢查。比如 ZK rollup 系列的 Layer 2 區塊里會有一個零知識證明,證明整個區塊對 Layer 2 交易的執行結果是正確的,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要驗證這個證明。一旦這筆提交交易執行成功,并在以太坊上確認,Layer 2 的賬本狀態將不可篡改。如果 Layer 1 分叉,狀態回滾,那么 Layer 2 的賬本狀態也需要相應的回滾。可以說,Layer 2 項目的安全性,是由它所依附的 Layer 1 保證的。此外,Layer 2 項目路印還提供了一個強制提現的功能。
這個功能允許用戶發起一筆 Layer 1 交易,把 “從 Layer 2 提現” 這個要求記在 “驗證 Layer 2 區塊零知識證明” 的那個智能合約里。如果下一個 Layer 2 區塊沒有包含這筆強制提現交易,合約將拒絕 Layer 2 區塊的提交。換句話說,Layer 2 區塊可以打包哪些交易,并不是 Layer 2 的礦工完全說的算的。這樣的設計有一個好處:削弱了 Layer 2 發起審查攻擊(censorship attack)的能力,將 Layer 2 的安全性向 Layer 1 靠攏。但這也體現了 Layer 2 與 Layer 1 的重要區別,即獨立自主的交易打包權。那么,我們來看看波卡生態是什么樣的。首先,波卡的每一個側鏈都依附于波卡的中繼鏈。波卡中繼鏈的驗證者會像巡視組一樣去驗證側鏈的狀態,并把側鏈的狀態根哈希記在中繼鏈上。如果中繼鏈賬本狀態回滾,所有的側鏈賬本狀態都要回滾,并重新提交。也就是說,波卡側鏈的安全性是由波卡的中繼鏈和驗證者保證的。波卡的技術文檔還規定:波卡的側鏈必須響應中繼鏈發來的其他側鏈的跨鏈消息,否則視為非法區塊。這像不像我們剛剛講的“強制提現”的功能?其實,在波卡生態中,波卡的中繼鏈相當于以太坊的 Layer 1,每一條側鏈相當于以太坊的 Layer 2。與以太坊生態相比,波卡的優勢在于它提供了統一跨鏈標準和一個可選的開發平臺,同時,從協議設計的層面,保證了側鏈不準無視跨鏈來的消息,也保證了側鏈數據的公開可用。而在以太坊上,是否必須響應跨鏈的消息,是否保證 Layer 2 數據的公開可用,完全由 Layer 2 項目方自己決定。不過,波卡的劣勢也很明顯,中繼鏈不支持合約,吞吐性能有限,資金沉淀為零,都成為其明顯的短板。
至于 Gavin Wood 說的“中繼鏈是 Layer 0, 平行鏈(側鏈)是 Layer 1”, 只是為了幫助生態項目吹泡沫,抱團忽悠的行為罷了。同樣是做一個流動性提供的 DeFi 產品,如果在以太坊上做,那只是一組智能合約提供的 DeFi 產品,而如果在波卡上做,是 Gavin Wood 認證的 Layer 1 公鏈,是多個其他 Layer 1 公鏈的基礎設施,是不是聽起來上了不止一個臺階?生態的泡沫吹起來了,波卡自身的泡沫才能起來,Gavin Wood 才有利可圖。這也是為什么他會指鹿為馬,指 Layer 2 為 Layer 1。但這種泡沫有什么用呢?側鏈開發生態集體自嗨,自嗨結束以后,除了少數頭部的、為波卡引入 EVM 的側鏈或許有一席之地外,尾部的側鏈提供一些功能單一、生態匱乏、互操作延遲以小時計的 DeFi 產品,又有什么意義呢?它們的發展前景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