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提示: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風險。 ——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誰在動以太坊的“奶酪”?2024年這條主線敘事背后的機會

    白話區塊鏈 2024-02-07 11:34:15
    微信分享

    掃碼分享

    DA「正統性」爭議背后,真正的「以太坊殺手」呼之欲出?

    作者:Terry|白話區塊鏈

     

     

    「正統性」,這個字面意義上與 Web3 精神相悖的詞,近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尤其是加密社區掀起的關于以太坊 DA 正統性的大討論,牽涉到 EigenLayer 、Celestia 等一眾如今的明星項目,甚至連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都開始頻繁發聲,那究竟什么是 DA,圍繞它的「正統性」爭論究竟又意味著什么?

     

     01 
    什么是 DA?

    DA,就是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是如今模塊化區塊鏈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于單體區塊鏈,模塊化區塊鏈將一個區塊鏈網絡的不同部分拆分成對應的功能層,譬如執行(execution)、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與共識(consensus)、結算(settlement):


    單鏈和模塊化區塊鏈的對比,圖源網絡

    執行:負責處理交易和狀態更新的執行層;

    數據可用性(DA 層):負責存儲驗證交易有效性所需數據;

    共識:負責確定區塊內交易排序和最終確認性,即確定內存池內的交易以何種順序被包含在哪個區塊內;

    結算:負責驗證 Rollup L2 狀態數據和處理欺詐證明/有效性證明;

    目前伴隨著 L2 戰爭的升溫以及模塊化敘事的不斷發展,專注于執行的 Rollup 或專注于數據可用性的 Celestia 等項目層出不窮。

    而在模塊化的世界里,數據可用性(DA)的核心功能,就是確保鏈上數據可供所有網絡參與者使用和訪問,以負責降低成本并擴展區塊鏈。

    那這樣的好處有哪些?

    首先自然是更加專業化,以數據可用性和執行的分離為例,在模塊化架構中,可以完全由一組節點負責 DA,而另一組(或多組)節點負責執行,大家各司其職。在此背景下,專用的 DA 層除了實現更高的吞吐量之外,還可以提高互操作性,降低成本。

    因為理論上講,區塊鏈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必須下載所有交易數據以驗證數據是否可用,這是一項效率極低且成本高昂的任務,但也是大多數區塊鏈目前的工作方式,也是可擴展性的障礙,因為驗證所需的數據量隨著塊大小線性增加。

    其次就是極大提升了可擴展性,使得每個區塊鏈成為樂高積木,開發人員通過將專門的模塊化鏈組合起來,可以構建更具可擴展性的區塊鏈,通過 Caldera、AltLayer 和 Conduit 等 Rollup-as-a-service 提供商使部署新的 L2 變得越來越簡單。

    所以說白了,以以太坊的模塊化為例,就是利用 L1 主鏈作為結算和數據可用性層,而以各式 Rollup 等 L2 解決方案作為執行層,以實現擴展。

    這也是以太坊走向模塊化區塊鏈堆棧的路線圖,一旦這一過渡完成,用戶將能夠使用 L2 的解決方案,同時仍然受益于以太坊基礎層的安全性。

     

     

     02 
    DA「正統性」大辯論

    那為什么近期 Vitalik 和社區會產生關于 DA 的大討論?大家爭論的緣由是為何?

    很簡單,目前數據可用層的主流項目,除了以太坊之外(也即直接將狀態數據和證明提交到以太坊 L1),還涌現出了 Celesita、EigenLayer 和 Avail 等新的解決方案。

    而伴隨著 Celestia 的發展,憑借可擴展性、主權性、靈活性、共享安全性等特性,在數據可用層方面對以太坊產生了競爭,并吸引一些通用性 Rollup L2 如 Manta 、ZkFair 等轉而采用 Celestia。

    最直接的沖擊,就是 Manta Pacific 將數據可用層從以太坊遷移至 Celestia 的「破窗效應」,這也是首個基于 Celestia 的 L2,引發了以太坊社區廣泛討論關注。

    對 Manta Pacific 來說,這么做的動機無疑就是削減數據可用性成本——按照官方披露,自從將 DA 層遷移至 Celestia 之后,相較于使用以太坊主網,費用降低 99.81%,堪稱指數級下降。

    當然,Celestia 這種第三方 DA 方案相較于以以太坊作為 DA 層的 Rollup 而言,肯定是犧牲了一定的安全性,但對這些 L2 的權衡來說,選用哪家 DA 事關成本和安全,但成本的影響占比無疑更為關鍵。

    因此目前 Aleo、Dymension、ZKFair 等新項目就相繼投身 Celestia 等新的 DA 解決方案來降低成本,甚至 Polygon 也選擇轉向 NEAR,并直言「比以太坊便宜 8000 倍」。

    譯文:比以太坊便宜8000倍!
    我想知道這與 Celestia 等其他 DA 解決方案相比如何?

    可以預見的是,只要成本優勢持續存在,那未來集成 Celestia 等新 DA 解決的方案的 L2 會越來越多,這都給以太坊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尤其是激起了以太坊社區與 Celesita 團隊對以太坊 L2 定義權的爭奪。

    所以,DA「正統性」大辯論,簡言之,就是關于通用性 Rollup L2 將 DA 層從以太坊換成 Celesita、Avail 等模塊化區塊鏈 DA 的爭論。

     

     

     03 
    背后的 DA 賽道發展暗線

    總的來看,Celestia 等相關 DA 解決方案的百花齊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太坊 DA 的競爭力。

    具體來看,對以太坊「正統性」產生沖擊的也不止 Celestia,如果從宏觀上對目前的 DA 賽道進行分類(刨除中心化方案),大致可分為四類:

    以太坊 blob / Danksharding;

    Celestia 等獨立的去中心化 DA;

    EigenDA/MantleDA (利用 ETH restaking 的 DA);

    NEAR 等新秀;

    其中 Celestia 自然不必多說,被不少社區用戶視為給 L2 Gas 費用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的「剛需」。

    尤其是目前 Manta、ZKFair、Arbitrum Orbit、通用 L2 Eclipse、去中心化 API 數據服務協議 Pocket Network 、模塊化區塊鏈網絡 Movement Labs 等以太坊項目都已在使用 Celestia。

    一旦形成規模效應,確實可能會不斷侵蝕以太坊的費用收入,成長為一個專精的 DA 巨頭,獲得極高的估值溢價(以太坊損失的份額)。

    除此之外,EigenDA 則充分利用了以太坊現有的基礎設施,依賴于以太坊,通過 Restaking 延展以太坊的安全共識,因此本質上反而是在維護以太坊 DA 的「正統性」,增強以太坊的 DA 能力。

    而 NEAR 也是一個「新」入局的種子選手,除了上文提到的 Polygon,Arbitrum Orbit 也已集成 Near DA,允許開發者基于 Arbitrum 的技術推出自己的可配置 Rollup。

    總的來看,其實從 TIA 狂飆的市場價格,也能看出 DA 賽道伴隨著 L1&2 的新格局演變,日漸走入大家的主流視野。

    從這個角度看,關于 DA「正統性」的博弈也將成為 2024 年的一條主線敘事,甚至于演化出新的「以太坊殺手」,至于能否跑出怎樣的新項目,讓我們拭目以待。

     

    END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02/5024.html

    DA

    白話區塊鏈

    區塊鏈世界入口,人人都能看懂的區塊鏈;24 小時熱點實時追蹤。

    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