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內打開
    風險提示: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風險。 ——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去中心化?也許中本聰一開始,就不這么想

    白話區塊鏈 2019-02-02 11:22:23
    微信分享

    掃碼分享

    2013年之前,網絡上是沒有區塊鏈(Block Chain)這個概念的,這距離比特幣誕生已有4年之久

    作者:五火球教主 / 來源:白話區塊鏈

    “教主,好懷念當初PC能挖比特幣的年代呀“,戰士一臉懷念狀。
    “說的你好像參與過似的”,我鄙視地看了他一眼。
    “我那時候不是不知道比特幣嘛,等知道的時候已是ASIC時代了,比特幣不再是那個親民的小可愛了,好可惡!”
    “你可以拿電腦去挖各種小野幣啊。”
    “那些又不值錢。”
    “電腦能挖比特幣的時候,比特幣也不值錢好么,比特幣注定是要走向ASIC的”。
    “啊,為什么這么說?”戰士表示不解。
    “因為,中本聰一開始可能就是這么想的啊……”

    ——————分界線——————

    如果做一個問卷調查:哪個詞最能代表區塊鏈精神? “去中心化”一詞也許能得到最高選票。這點從很多區塊鏈項目的白皮書可見一斑。

    這樣的白皮書在2017和2018年可謂司空見慣:圍繞“去中心化”這個中心,再結合一切可以結合的場景,一個個區塊鏈項目的美好愿景,在白皮書里得到了極致的體現。去中心化的銀行、去中心化的游戲、去中心化的微信和抖音、去中心化的Facebook與微博、去中心化的打車,互聯網上成功的或者失敗的案例都能搬到區塊鏈上。

    現在回頭再來看這些白皮書,再看這些項目,就是一個個笑話。

    回到最初起點,作為區塊鏈行業第一個應用的比特幣,在10年前中本聰寫的白皮書里,你會驚奇地發現,找不到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這個單詞。

    白皮書的標題是: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提到的是Peer-to-Peer(點對點)。

    難不成,中本聰沒想過去中心化這個事兒?或者說,去中心化根本就不是比特幣的核心目標?

     

     01 
    現實世界沒有絕對的去中心化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80年代的互聯網,還是撥號和BBS的時代,上網是件門檻較高的事,除了論壇、基礎的電子郵件以及一些簡陋的網頁,互聯網上基本就沒有其他內容。現在主流的互聯網產品如微信、Facebook、抖音、優酷、支付寶都不存在。

    第一批接觸互聯網的人,是一群極客。他們的思想里流淌著自由、去中心化、非監管的理念,而那時的互聯網也確實符合這樣的氣質。

    后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批批互聯網巨頭逐漸誕生。先是雅虎、新浪這樣的巨頭,再往后谷歌、Facebook橫空出世,而現在占據中國時間最多的互聯網應用,是微信、抖音和吃雞手游。

    互聯網經過30年的發展,從少數極客的圈子,發展到今天人人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由最初去中心化狀態走到了今天高度中心化的狀態;也造就了一批批中心化的互聯網巨頭公司。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這些巨頭公司推動,互聯網走向中心化似乎也是必然趨勢。

    比特幣的挖礦也沿襲了互聯網的發展路徑:由極客走向了商業化、中心化。

    但在部分技術極客和區塊鏈的篤信者看來,比特幣已經偏航了,去中心化才是正途。

    我們不禁要問,比特幣真的要絕對的去中心化嗎?有絕對的去中心化嗎?

     

     02 
    該怎么理解“點對點”含義?

    2013年之前,網絡上是沒有區塊鏈(Block Chain)這個概念的,這距離比特幣誕生已有4年之久。

    現如今,比特幣經常被其他區塊鏈項目所詬病,它們都會指責比特幣的一點是:

    ASIC(專業礦機)當道,幾家大礦池把持著90%以上的算力。曾經人人都能參與的CPU挖礦“盛世”不復存在。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理念遭到了嚴重破壞。

    于是乎,很多使用PoW共識算法的小野幣,紛紛以抗ASIC算法標榜自己的共識機制多么優秀。

    先不說抗ASIC礦機在技術上是否真的具有可能性,單就PoW該不該抗ASIC,有兩個人的說法,值得我們聽聽。

    一個是中本聰本人,在比特幣白皮書里,中本聰對于比特幣的描述其實很簡單:

    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本文提出了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并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提出一種通過點對點分布式的時間戳服務器來生成依照時間前后排列并加以記錄的電子交易證明,從而解決雙重支付問題。只要誠實節點所控制的計算能力總和,大于有合作關系的攻擊者的計算能力的總和,該系統就是安全的。

    按照白皮書里的描述,比特幣想解決的問題,遠沒有今天大家以為的這么大。反倒是區塊鏈火了之后,大家給它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可能性,甚至上升到人類生產關系革命的高度。

    那么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到底是不是去中心化的呢?關于這一點,我們或許應該聽聽“另一個中本聰”的聲音。

     

     03 
    ASIC神話,點對對≠去中心化

    他就是被圈內人士戲稱澳本聰的Craig Steven Wright(簡稱CSW)。在比特幣社區,澳本聰是一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但他對比特幣的理解深度,是得到圈內用戶廣泛認可的。

    CSW最近在Medium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 The ASIC Myth (ASIC神話),跟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相關,所以把文章核心觀點歸納出來,供大家參考。

    1、將商業化挖礦的觀點歸罪于“挖礦集中化”是可笑和無知的;

    2、包括以太坊在內的很多項目為了實現公平網絡的目標而反ASCI,不僅搞錯了事情的本質,而且是犧牲了財富分配的效率;

    3、真實世界里的“集中化”從未停止過,因為大規模化運營在效率和成本上更具優勢;在數據中心跑100000臺機器,總是比1000個人,每人各跑100臺機器效率更高,而且功耗和成本也低很多;

    4、比特幣的主要目的是創建一個不受貨幣層面再分配形式影響的系統。比特幣或任何區塊鏈項目所創建的系統,都不可能提供所謂“平等”的結果;

    5、大多數人以為比特幣網絡,是下圖中的B或是C的樣子;

    image.png

    6、真實的比特幣網絡是一個Small-World Network(小世界網絡),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image.png

    7、比特幣的白皮書清楚地給出了關于網絡的定義:一筆交易會被廣播至所有的礦工節點。

    image.png

    8、僵尸網絡(黑客控制的主機和網絡)在互聯網上大量存在,如果用“平等”的分布式網絡,系統安全將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而顯著降低。ASIC礦機的存在,僵尸網絡對比特幣系統的威脅可以被無視,因為一臺ASIC礦機的算力可以抵得上數萬臺普通電腦。

    結論: 任何一個PoW網絡,在擴張的時候,總是會朝著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設計理念如此,無可避免。同時也正是ASIC的存在,讓比特幣網絡更加安全。

     

     04 
    現實是否真的如此?

    事實表明,CSW的觀點很可能是正確的。 去年8月,有人統計了比特幣的價格和算力對比。8個月時間,比特幣從20000美元跌倒6500美元(2018年8月),跌了67%,算力卻從15EH/s增加到了45EH/s。

    如果再看看今天,幣價已經從當時的6500跌倒了3500左右,算力卻依舊維持在40EH/s以上。幣價大跌,為何算力不減,甚至還在上漲呢?

    說明因為電費成本、礦機性能等各方面因素不同,導致各地的礦工成本不同。美國礦工成本可能要4700美金,而中國一些地方可能只有3000美金,所以雖然比特幣價格從20000多美元跌至6500美元,甚至現在的3500美元左右,對于一些礦工而言依舊是有利可圖的,他們依舊會選擇留下。

    而如果比特幣價格進一步下跌,關機的礦工會越來越多,挖礦將越來越集中。從理論上講,挖礦業將轉移到電價最低的地區。

    除了電費,芯片的挖礦效率也至關重要,礦機會慢慢轉向挖礦效率最高的芯片,ASIC制造業也會產生新的競爭。

    甚至有比較極端的觀點認為:

    比特幣協議的設計確保即使單個礦工(集中化的極端情景)控制100%的哈希率,它仍然會受到強烈的激勵,不會進行雙重花費攻擊,而是繼續以誠實的方式出塊。

    當然,今天所說的這一切,更多適用于當前多數基于PoW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等到基于PoS的區塊鏈成熟,尤其是以太坊轉型之后,也許會給這個圈子和“去中心化”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們拭目以待。

    你怎么看比特幣挖礦的“中心化”趨勢,你認為中心化的挖礦使比特幣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呢,歡迎來留言區共同探討。

    下載白話區塊鏈APP

    區塊鏈世界入口第一站,人人都能看懂的區塊鏈;24 小時熱點實時追蹤。

    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