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棵楊樹 / 來源:白話區塊鏈
在比特幣“數字黃金”的屬性愈發受到認可之際,一直致力于比特幣即時轉賬、拓展比特幣“支付貨幣”屬性的閃電網絡,終于攻下重要一城:北京時間 12 月 4 日起, Bitfinex 正式支持閃電網絡存取款,與此同時,Bitfinex 選擇與加密禮品卡提供商 Bitrefill 進行合作。
值此關口,2019 年步伐不斷的閃電網絡,落地一年多來發展歷程究竟如何,此次的突破又意味著什么?2020 年會是它的爆發之年嗎?
01
比特幣不再是“貨幣”?

在紀錄片《區塊鏈之新》中,主持人嘗試體驗用比特幣支付,沒曾想,購買一塊價值 4 美元的提拉米蘇,所需的手續費竟高達 20 美元以上,數倍于商品本身的價值。
這并非個例,而是比特幣在支付領域愈來愈難用的一個真實縮影。隨著近些年比特幣價格的不斷上漲和使用量的劇增,受限于區塊容量、平均 10 分鐘出塊機制和打包交易設計的它,手續費一路水漲船高,最高時單筆手續費甚至高達上百美元,愈發脫離“全球支付貨幣”的本心。
尤其 2017 年以來,比特幣支付的高昂成本使得原本“數字黃金”與“支付貨幣”的天平逐步失衡,前者的聲浪日漸蓋過后者,“比特幣耶穌” Roger Ver 更是直言不諱:比特幣不再是“貨幣”。
對于每秒鐘僅能處理 7 筆交易的比特幣來說,如何實現小額、高頻、快捷的零售場景下即時支付,一度成為其“全球支付貨幣”愿景的最大痛點所在。
如何使得用比特幣買一瓶礦泉水、點一杯咖啡成為可能?諸多嘗試由此展開,其中就包括了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這條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的道路。
02
在爭議中前行的閃電網絡

2018 年 3 月測試版開始落地的閃電網絡,是比特幣的第二層鏈下擴容解決方案,它的主要原理是:將交易放到比特幣主鏈之外,使得用戶以更低的費用和更高的效率提存、轉移比特幣。
在主鏈之外,閃電網絡允許節點間打開支付通道,所有付款通道保持活躍,直到任何一方自愿離開渠道并關閉它,理論上可以支持每秒數百萬以上的交易,交易時間以毫秒計,交易費用極低,足以支持小額、高頻的零售場景支付。這使得用比特幣買一瓶礦泉水這樣的應用場景重新變得經濟可行,其天然為解決比特幣小額快速支付而生。不過,由于安全性等諸多技術爭議和市場的認知慣性,自落地以來,閃電網絡雖然步伐驚人,但從體量角度來看,則進展相對緩慢。
技術向來不止于技術,作為與區塊鏈世界最具權勢的公司之一——Blockstream 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解決方案,閃電網絡一直都承載了多重交鋒:在曾經事關比特幣頭等大事的“擴容之爭”中,Blockstream 代表的 Core 派支持隔離見證+閃電網絡,不支持擴容;而吳忌寒代表的“大區塊派”支持擴容 + 隔離同時進行,這也使得閃電網絡一度成為戰場攻訐的焦點。
不過,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年年初的“閃電火炬”傳遞活動,意外成了一個效果極佳的突破口。
事情起于 2019 年 1 月 19 日,閃電網絡“火炬傳遞”發起人 Hodlonaut 在 Twitter 稱,計劃將 10 萬聰(約 3.4 美元)隨機通過閃電網絡贈送在該帖子下留言的一位回復者。他申明希望接收者可以增加 1 萬聰,然后將這筆費用再贈送給另外一人,從而讓這個贈送活動不斷傳遞下去,每一個參與者都將在無形中成為閃電網絡的推廣大使。
此想法一推出,就迅速刮起席卷整個行業的旋風,不僅 Twitter 創始人 Jack Dorsey、摩根溪創始人 Anthony Pompliano、比特幣耶穌 Roger Ver、業內知名人士趙長鵬、LinkedIn 聯合創始人 Reid Hoffman、《精通比特幣》作者 Andreas Antonopoulos 等業內知名人士紛紛接棒,連富達投資子公司 Fidelity Digital Assets 這般的傳統金融機構也參與其中。
至“閃電火炬”傳遞結束,它共歷時 79 天,經歷 284 次傳遞,總計 273 人參與,跨越了 56 個國家,累計交易了 6.86 個比特幣,大大推動了閃電網絡的認知提升和落地普及。
如今從節點數量、通道數量、網絡容量等指標衡量,閃電網絡在過去一年間都出現了數倍的增長。據 1ML 數據,截止 12 月 15 日,其線上支付節點已達10743 個,支付通道接近 35000 個,鎖定的 btc 更是突破 850 枚 (約合610 萬美元)。
今年的“火炬傳遞”活動加之 Bitfinex 首開的主流平臺濫觴,閃電網絡的星星之火,已漸有燎原之勢。
03
閃電網絡未知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不過,事關其安全性的質疑和可用性的批判從未停止過,今年 10 月份達到了頂峰:有網友在 Reddit 發帖稱,資金因為操作失誤在閃電網絡上“丟了” 4 個比特幣。
雖然后續該網友通過一系列的回補操作成功找回,但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再一次讓普羅大眾對閃電網絡的安全性發出質疑,而且也從側面體現了“閃電網絡”操作的復雜程度——使用閃電網絡的門檻太高,需要明白節點、通道等概念,普通人很難弄明白。
幣信高級開發工程師 Daniel Socials 直言,閃電網絡目前只建議小額支付:
一是大額支付比小額支付更容易耗盡通道資金;
二是閃電網絡目前規模還不大,安全性、易用性都存在一些問題,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風險。
不少專業人士也表示,在閃電網絡尚不成熟的今天,建議盡量避免在通道上存儲大量資金。所以可以預見的是,盡管閃電網絡在自身規模和平臺等支持受眾上已經開始取得可喜突破,但對于更大更遠的未來,還充滿著未知。
畢竟對自發運行十數年尚未出現大規模安全事件的比特幣而言,具體落地不足兩年的閃電網絡,仍顯得稚嫩,需要時間和市場慢慢做出反應。
04
星火可見,燎原之日尚未可知

作為首家支持閃電網絡的主流平臺, Bitfinex 首席技術官 Paolo Ardoino 對閃電網絡一直青睞有加:LN 和 LN 資產不僅是最好的 點對點小額支付解決方案,而且是非常出色的 B2B 結算層。
除此之外,業界對此看法不一,雖然整體對閃電網絡態度樂觀,但亦不乏針鋒相對。
幣信 CMO 熊越表示此舉對比特幣是個好消息,他覺得 Bitfinex “會逼迫其他大平臺也支持閃電網絡,再加上幾大錢包已經支持閃電網絡了,閃電網絡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就算是初步落地了;
“硅谷王川”在微博甚至表示“閃電網絡作為超級錢包,或將徹底超越現有金融體系”;
而萊比特礦池 CEO 江卓爾對閃電網絡則是徹頭徹尾的批評:不用閃電,用戶直接充到平臺就行了,用閃電,得先一筆主鏈交易打開通道(充幣到通道里),然后平臺要拿到幣,還得一筆主鏈交易關閉通道(從通道里提幣)。除非是往復型不斷充提充提的,但這樣的用戶極少,否則用閃電就是多此一舉”。
最近,福布斯關于“2020 年區塊鏈和加密領域十大預測”中,專門提及閃電網絡的應用將出現可喜增長。爭議中艱難前行的的閃電網絡,在小額支付上做的努力,究竟能在比特幣“全球支付”的野望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