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宏利 / 來源:白話區塊鏈
2017年8月1日,BCH 在比特幣(BTC)區塊高度478558執行硬分叉,刪除了隔離見證,希望通過鏈上擴容的方式解決比特幣系統中區塊擁堵和手續費高等問題。
在當時,BCH 的誕生轟動了整個行業,在隨后的牛市中,它也一度占據過市值第二的位置,引發了當年隨之而來的一連串分叉事件。此后,BCH 通過硬分叉的方式進行了三次升級:
第一次升級發生在2017年11月,解決緊急難度調整(EDA)造成的出塊紊亂。
緊急難度調整(EDA),如果當前區塊的前6個區塊出塊時間大于12小時,PoW 難度自動下調20%,如果當前區塊的 MTP 時間和從當前塊往前數第6個塊的 MTP 時間相差大于12個小時,就應急降低20%難度。
EDA 解決了 當時BCH 出塊困難的問題,同時催生了大量機槍池利用 EDA 在 BTC 與 BCH 之間的算力暴擊來謀取利益。當時,逐利的算力從 BTC 撤走,一度讓 BTC 網絡產生了擁堵,同時 BCH 也因為這段時間的出塊速度過快,未來會比 BTC 提前減半。
第二次級升級是在2018年5月,BCH 將主鏈擴容到32M,添加或重新激活比特幣腳本操作碼(op代碼),其中包括:OP_CAT、OP_AND、OP_OR、OP_XOR、OP_DIV、OP_MOD、OP_SPLIT、OP_NUM2BIN和OP_BIN2NUM。最后,將 OP_RETURN 數據載體大小增加到220字節。
這次升級后,BCH 誕生蟲洞協議、SLP、Keoken等Token方案。
第三級升級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澳本聰(CSW)堅持擴容到128M,并且對升級規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2018年11月15日,在距離 BCH 硬分叉還有兩小時四十分鐘時,澳本聰(CSW)所代表的 SV 算力一度達到了 BCH 全網算力的75%以上,但在真正分叉的一瞬間,Bitcoin.com 空降的4E算力將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帶向了另一個方向。
也正是在第三次升級中,BSV 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