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提示: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風險。 ——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加密市場需求的維度:關注度、采納度與流動性

    白話區塊鏈 2025-02-24 13:10:43
    微信分享

    掃碼分享

    這篇文章分析了加密貨幣市場中供需關系的復雜性,強調需求的多維度特征及其驅動因素,包括市場參與者、情感營銷和宏觀經濟因素。

    作者:Andrey Didovskiy

    編譯:白話區塊鏈

    有一條普遍適用的經濟法則,支配著所有市場:供給與需求。在加密貨幣領域,同樣適用,同時加密供給是極其充足的。可替代Token、非可替代Token、穩定幣、治理Token、迷因幣、工作量證明、權益證明……每天都有大量新的Token涌現,種類繁多。

    為了更好地理解,2017年大約有1萬個加密資產。到2025年2月,已超過1150萬個,而這一增長似乎還在加速。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市場的注意力會分散,流動性不均勻,導致訂單薄變得薄弱,價格對賣壓異常敏感,從而引發劇烈的下行波動(通常是不可逆的)。

    當需求超過供給,并且持續保持時,我們就會看到比特幣的出現。通過精心設計的經濟模型,合理考慮供給動態,再加上強大而簡潔的技術,這些都與社會哲學高度契合,能夠培養出忠實的社區,并推動流動性飛輪效應,讓流動性不斷創造出真正的需求,最終匯聚在真正的資產上。

    沒有什么魔法。唯一能區分質量并最終決定成功的因素就是需求,毫無疑問。表面看似簡單的需求,其實是一個多維度的原則,包含了層層相互依存和微妙的差異。換句話說,這其中是有層次的。
     

    1、需求多米諾效應

    需求通常會根據項目、產品或經濟體的基本元素,均勻地在各類資產中流動。

    需求有兩種基本類型:直接需求和間接需求。

    直接需求指的是來源于某個小眾領域的需求。例如,想要使用某個應用程序,就會產生對該應用Token的需求,這進一步轉化為對其所依賴網絡的需求,最終導致對該網絡Token的需求。

    間接需求則是由宏觀因素驅動的需求,例如貨幣印刷、利率、政府政策和政治體制等。

    這兩種需求類型相互依存。比如,貨幣政策會影響社會中自由流動的資本量,從而決定公眾的風險偏好,進而影響哪些資產會吸引資本流入。反過來,如果高風險資產在沒有基本資本變化的情況下開始上漲,說明市場中的成熟投資者預期資本即將流入普通零售投資者手中,他們正在提前布局。

    對于加密貨幣來說,需求的根本驅動力來自人類的兩大基本動機: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這兩者都由故事和敘事驅動。

    這兩大動機背后的主流敘事是“主權”——即保護自己免受政府干預或反抗政府控制。

    追求快樂的敘事包括像蘭博基尼、勞力士、奢華旅行、吸引他人目光、以及獲得家人和朋友的認可等。這是人們追求正確和從中獲利的欲望,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賭博”。

    避免痛苦的敘事則是指避免錯失機會(FOMO)。看到別人通過投資賺取改變人生的錢,會激發不想被認為是傻瓜、被落下的情緒。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屈服”(即失去自我,急于清空投資組合)。
     

    2、誰在推動需求?

    要了解如何驅動需求,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需求的來源。因為需求通常通過買賣壓力和流動性來衡量,所以識別需求來源的關鍵問題就是:誰在推動?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可以把“誰”分為三大類:

    1)建設者

    這一類包括那些獨立開發工具的個人開發者、打造能夠帶來實際收入產品的公司、尋找系統漏洞的黑客、創作內容傳播信息的創作者、在車庫里搭建去中心化交易平臺(DEX)和橋接協議的小團隊,當然還有各類智能合約的開發者。
     

    2)零售投資者

    這一類是市場的絕大多數,包括加密推特上的回復者和KOL,迷因幣投資者、NFT愛好者、投機猿猴和賭注加倍的“百倍投資者”。這些人也常被稱為“背包客”或“退出流動性”。他們是那些想通過投機獲得更高回報、逃離常規框架、并融入社區的人。
     

    3)機構

    這一類包括那些將加密貨幣納入資產配置的公司、部署Token化債務工具的企業,以及將火山變成比特幣礦場的政府。

    在這里,我們省略了大量的中間角色,如市場做市商、交易平臺、節點基礎設施和云服務器等服務提供商。

     

    3、需求的驅動影響因素

    那么,加密貨幣中的需求到底是怎么被推動的呢?顯然,通過用內部流動性撐起一個迷因幣,獲得某些有影響力人物的代言,再加上用“社區”機器人刷評論……

    開個玩笑,實際上,加密貨幣中的需求驅動和其他領域沒有太大區別,核心都是營銷。

    我們不打算深入探討營銷的道德問題,但需要指出,營銷本質上就是通過影響情感來達到目的。

    為了迎合人性,營銷的方式可以歸結為兩種:吸引強迫

    吸引是通過有機地打造優秀的產品和社區,逐步建立信任。這需要很長時間,但能夠帶來持久的影響,最終形成自我驅動、可持續發展的超級系統。

    強迫則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制造出某個事物比實際更有價值的假象。這些方法雖然成本低、持續時間短,但極具破壞性,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從阿根廷的迷因幣和Pump.fun的眾多故事中找到。

    不管是通過哪種營銷方式推動需求,關鍵在于需求本身的特性;這里我們討論的是衡量需求采納的各種因素。
     

    1)需求衡量

    衡量需求最常見且常見錯誤的方式是通過價格。稍微更好的方式是通過流動性來衡量。流動性是金融市場的基石,也是評估資產或資產類別經濟健康狀況時最重要的指標。也就是,流動性代表了買入壓力(想要擁有的欲望)和賣出壓力(不愿放手的欲望)。

    當加密貨幣的價格上漲時,它會在人們的心理中形成一個強烈的循環,讓大家覺得這項加密貨幣一定很有價值,進而變成自我實現的價格增長預言。反過來,當價格下跌時,人們通常會認為項目已經沒有需求了。
    盡管這一現象有其合理性,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實際情況。

    作為一種技術為先、偽經濟創新的存在,加密貨幣的需求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涉及金融和技術的多個維度。以下是一個不完全的列表:
    • MAU(月活躍用戶數)
    • DAU(日活躍用戶數)
    • 鏈上地址總數
    • 智能合約總數
    • 交易總數
    • 開發者總數
    • 哈希率
    • 礦工數量
    • 質押的Token總量
    • 節點數量
    • 鏈上交易量
    • TVL(總鎖倉價值)
    這個列表非常龐大,解讀這些數據的方式也非常多。目前,仍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分辨這些需求中有多少是真正有機的,并將其與其他驅動因素結合起來,從而真正理解一個項目的現狀。
     

    2)需求的背后

    無論是什么最終推動需求,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為什么”。雖然有時很難忽視外界的噪音,但給自己機會從內心深處探索,深入思考背后的邏輯原因。
    • 我為什么想買這個?
    • 為什么別人覺得它有價值?
    • 為什么有人會想賣掉它?
    • 為什么有人會想擁有它?
    • 為什么有人認為其他人會想要它?
    • 為什么一個項目會選擇在這個網絡上構建?
    • 為什么不選其他網絡?

    可以理解,這條路并不容易,特別是有時很難擺脫自己的偏見,避免陷入反復推理的“分析癱瘓”——一種不斷自問的問題循環,最終讓你陷入決策困境。

    但要明白,當你能夠控制自己的沖動,不帶情感地深入挖掘“為什么”的問題,你最終會做出明智的決定。

    早起并不總是最好的,也不是關于對錯,最終重要的是成功;而成功的關鍵在于,愿意為了盈利接受可能的錯誤。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02/5687.html

    來源:https://medium.com/the-crypto-masters-guide-tcmg/dimensions-of-demand-in-crypto-105b66b13e4b

    白話區塊鏈

    區塊鏈世界入口,人人都能看懂的區塊鏈;24 小時熱點實時追蹤。

    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