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coins 的繁榮究竟是市場的自然選擇,還是加密行業發展不成熟的反映?
作者:Jen Albert

作為 Blockchain Banter 的主持人,我最近帶領了一場關于 memecoins(迷因幣)的討論——這是一個在整個行業內引發強烈爭議的話題。無論你是熱愛它們還是厭惡它們,都無法否認它們的影響力。有人認為它們正在毀掉加密行業,而另一些人則將其視為去中心化市場發展的自然演進。
為了深入剖析這一爭論,我邀請了 Justin Havens(Polygon DeFi 生態增長負責人)和 Dr. Mark Richardson(Bancor & Carbon DeFi 項目負責人)共同探討。我們圍繞以下核心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 Memecoins 的起源及其角色
- 監管挑戰
- 投資者 vs. 賭徒心態
- 影響者 vs. 關鍵意見領袖(KOL)
- DYOR(自行研究)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1、Memecoin 之爭
Memecoins 在加密領域引發了巨大分歧。有人認為它們是一種有趣且由社區驅動的市場參與方式,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削弱了行業的正統性。一方面,像 Benjamin Cowen 這樣的知名人物甚至直言:“Memecoins 正在毀掉加密行業。”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行業大咖持相反態度,比如 BN(幣安)聯合創始人及前 CEO 趙長鵬(CZ),他通過發布自己寵物狗 Broccoli 的照片,并附上一整頁的故事背景,似乎在鼓勵(或者并沒有 ??)更多 memecoin 的誕生。
“我只是發了我家狗的照片和名字。我并沒有自己發行 memecoin,是否創建完全取決于社區(或者不創建也行)。不過,我可能會和一些在 BNB Chain(BSC)上較受歡迎的 memecoins 互動。BNB 基金會或許會為 BNB Chain 上的頂級 memecoin 提供獎勵,比如 LP 支持或其他激勵措施。目前細節仍在討論中,敬請期待。”

Justin 認為,memecoins 并非偶然產物,而是監管打擊結構化Token發行的必然結果。 由于法律風險的擔憂,項目方不得不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 完全回避 任何與Token實用性相關的討論
- 選擇籌得融資,將散戶投資者排除在外
- 發行沒有明確用途的Token
那么,當唯一可行的公募Token發行方式就是沒有實際用途的Token時,會發生什么?答案就是——memecoins 的崛起。
Mark 更進一步指出:“市場激勵決定了最終結果。” 監管機構創造了這樣一個環境:有實用性的Token落入法律灰色地帶,而明確聲稱自己“毫無用途”**的Token卻幾乎不會面臨合規風險。其結果就是——memecoins 迅速占據主導地位。
2、投資者還是賭徒?加密市場的微妙界限
加密領域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認為投資與賭博之間有一條明確的界限。但這條界限真的存在嗎?- 投資者 研究基本面、評估風險,并以長期視角進行決策。
- 賭徒 追逐熱點、沖動交易,并接受極端風險。
Mark 認為,這條界限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加模糊。 畢竟,歷史上表現最好的加密資產中,不乏明顯的騙局。正如他所說:
“人們會勸你別投這個,說它是騙局。而另一些人會說,‘我知道它是。’”正是這種悖論助推了 memecoins 的狂熱——看起來最像騙局的項目,有時反而帶來最大的收益。
3、KOL 是否助長了 Memecoin 的狂熱?
話題自然轉向了 KOL(關鍵意見領袖) 和 付費推廣的網紅——這是 memecoin 生態中的重要推手。那么,問題的根源到底是 memecoins 本身,還是那些為牟利而推銷它們的人?事實上,真正的 KOL 與付費網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
- 真正的 KOL 是受人尊敬的行業建設者和專家。
- 付費網紅 往往在推廣自己被花錢雇傭宣傳的Token,制造一種“市場自然關注”的假象。
4、KOL 這個詞在加密圈被濫用了?
Mark 認為,“KOL” 這個詞在加密領域經常被誤用。 許多所謂的“意見領袖”本質上只是幕后倒賣Token份額的廣告商。如果一個項目需要花錢讓人來談論它,那就值得思考:為什么它需要這樣做?核心是什么?質疑激勵機制。 如果有人拼命推銷某個Token,先問問自己——他們能從中獲得什么?
5、DYOR:真的可行嗎?
“自行研究(DYOR)” 這句話在加密圈被反復強調,但現實往往比口號復雜得多。正如觀眾 Mike 指出的,DYOR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多數人既缺乏工具,也沒有專業知識來正確分析:
- Token的分配情況
- 智能合約的潛在風險
- 流動性結構等關鍵要素
雖然真正的 on-chain 分析 需要一定的投入,但確實有一些工具能提供幫助,比如 Bubble Maps,可以直觀追蹤Token分布并識別潛在騙局。但歸根結底,如果你完全不理解自己在買什么,那你更像是在賭博,而不是投資。
6、Memecoins 也能進化?以 Sei 為例
討論中有一個反向觀點:一些 memecoins 雖然起初只是玩笑,但后來發展成了真正的項目。Seiyan(Sei 鏈上的 memecoin) 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它最初只是一個 memecoin,但后來推出了自己的聚合器(aggregator),將社區的動能轉化為更實際的產品。
Memecoins 和功能型Token(utility tokens)之間的界限并不總是那么清晰。 有時候,memecoins 也能成長為真正的項目,并對生態系統的貢獻遠超一個“好玩的Token”。
7、結語:Memecoins 不會消失
Memecoins 依然是加密行業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而且這場討論遠未結束。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memecoins 已成為市場的一部分,而且短期內不會消失。 它們的需求是市場驅動的,在監管尚未明確、無法支持結構化Token發行之前,memecoins 可能仍會持續占據主導地位。
那么,問題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 是 memecoins 本身?
- 是 KOL 和市場的投機心態?
- 還是 監管體系的不完善?
正如 Justin 總結道:
“如果你修正了激勵機制,就能修正市場。”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02/5686.html
來源:https://medium.com/@Jen_Here2DeFi/memecoins-the-inevitable-path-to-mainstream-adoption-or-the-symptom-of-a-broken-system-d6c2fac8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