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提示: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的非法集資風險。 ——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Telegram 的新規則威脅 Web3 核心精神?

    白話區塊鏈 2025-02-08 14:21:31
    微信分享

    掃碼分享

    Telegram 以封閉生態取代開放策略,強制 Mini Apps 遷移至 TON,違背 Web3 精神,而真正的去中心化應當是自由選擇、而非強制綁定。

    作者:@EmanAbio

    編譯:白話區塊鏈


    Telegram 曾是開發者的天堂,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區塊鏈上構建 Mini Apps。但突然間,他們悄悄修改了規則:要么全面接入 TON,要么直接出局。諷刺的是,TON 號稱“The Open Network”(開放網絡),可如今卻在封鎖其他生態。
     

    1、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長話短說,@telegram 和 @ton_blockchain 這一波操作,完全違背了 Web3 的精神。多年來,@telegram 一直允許開發者自由構建 Mini Apps,并與幾乎任何區塊鏈連接。但就在一夜之間,他們改了服務條款,直接擺明態度:“除了 @ton_blockchain,別無選擇。”沒有預警,沒有社區討論,甚至連商量的余地都沒有。

    開發者被逼得時間緊迫,只有一個月的遷移期?這意味著他們不得不重寫整個代碼庫。更糟糕的是,TON 的編程模型與 Sui、Ethereum、Solana 等主流區塊鏈完全不兼容。它不僅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在應對實際大規模應用時的表現也頗顯不穩。

    而面對這一切挑戰,Telegram 和 TON 給出的補償竟然只是區區 5 萬美元的資助。@telegram 和 @ton_blockchain 這一波操作,徹底將開發者和用戶擋在了門外。


    我的目的很明確:揭露這個所謂 “開放網絡”(The Open Network)的虛偽本質,并直接與所有受到影響的 Sui 開發者和項目溝通。

    對于那些還不了解這件事,或者只聽到一點風聲但不清楚具體情況的人,可能會疑惑到底發生了什么。

    所以,我先給大家講講背景故事。
     

    2、Telegram 與 Mini Apps 的發展歷程

    Telegram 由 Pavel Durov 于 2013 年創立,最初是一個主打安全隱私的即時通訊應用。 它的誕生,源于當時政府和企業對個人數據的不斷侵入。

    在政治壓力與自由溝通需求的雙重催化下,Telegram 立志要為用戶提供一個 安全隱私至上 的替代方案,與主流通訊平臺劃清界限。

    人們被 Telegram 快速流暢 的界面和 真正受保護的加密聊天 吸引,很快涌入其中。但 Telegram 并沒有止步于一款簡單的聊天應用。

    隨著用戶規模增長到數億級別,平臺開始不斷擴展功能:
    • 推出了支持超大規模社區的群組聊天
    • 開放了頻道功能,讓信息傳播覆蓋整個網絡角落
    最關鍵的是,它發布了 Bot API,讓開發者能夠在 Telegram 內部直接構建 Mini Apps,徹底改變了平臺的生態。


    中國的微信早已證明了 Mini Apps 的強大潛力,而 Telegram 也迅速迎戰,發出了自己的挑戰:“游戲開始!”很快,全球開發者開始涌入,創造出各種創新應用:自動化訂票、游戲中心、快捷投票,甚至完整的商業解決方案,這一切都被無縫集成到 Telegram 的界面中。
    這徹底改變了游戲規則——用戶不再需要跳出應用,就能完成訂票、客服支持,甚至是游戲體驗。所有操作,統統在一個聊天窗口內完成。

    這一波勢頭簡直炸裂!Hamster KombatNotcoin 等游戲玩家數飆升至數千萬甚至上億,證明了這些所謂的“Mini Apps”其實能發展成龐大的生態。

    但這不僅僅是游戲的勝利——品牌和初創公司 也紛紛涌入 Mini Apps 生態。這種 “隱私優先 + 開發者友好” 的結合,正是讓 Telegram 從一個普通聊天應用 一躍成為 月活近 10 億 平臺的秘密武器。

    其開放策略讓 Mini Apps 能夠無縫對接任何區塊鏈或外部服務,提供了其他聊天軟件少有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或者說,這曾經是 Telegram 的故事,直到他們宣布與 TON Blockchain 達成排他性合作。

    那么,TON 到底是什么?Telegram 又為何突然強推單一公鏈? 這才是最值得深挖的地方。


    3、Telegram 與 TON Blockchain 的故事

    2017-2018 年,Telegram 迎來了爆炸式增長,用戶數飆升,令其他平臺望塵莫及。他們已經在安全通訊超大群組聊天方面做到了極致,但仍不滿足,想要更進一步。

    于是,他們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打造全新的 Layer-1 區塊鏈:Telegram Open Network(TON)

    愿景是什么? 打造一個能夠支撐 數十億條消息與交易 的超級生態系統,一切都運行在 Telegram 內部。

    理論上,TON 會成為 Telegram 生態的核心基礎設施,承載支付、去中心化應用(dApps)、數字藏品,甚至 Mini Apps,徹底把 Telegram 變成 Web3 的終極入口。
    從紙面上看,這是一個大膽的布局——一個全球通訊巨頭全力進軍 Web3。

    為了實現這一愿景,Telegram 在 2018 年初進行了一輪 籌得Token銷售,籌集了大約 17 億美元。即便是在加密市場最狂熱的時期,這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然而,美國 SEC(證券交易委員會) 很快出手,認為這次融資涉嫌 未注冊證券發行。訴訟接踵而至,最終在 2020 年,Telegram 公開宣布退出,并退還資金,“正式” 退出 TON 項目

    表面上,事情到此為止。 Telegram 正式宣布不再涉足區塊鏈,公開與 TON 劃清界限,轉身回歸到純粹的通訊平臺賽道。

    來源:
    https://t.me/s/durov/156
    https://telegra.ph/What-Was-TON-And-Why-It-Is-Over-05-12
    由于 TON 的代碼是開源的,所謂的“社區開發者”接手了 Telegram 遺留下來的項目,繼續推進。

    諷刺的是,正是在這個階段,其他區塊鏈的開發者真正開始深入 Telegram 的 Mini Apps 生態。 他們把 Telegram 視為一個 開放的樂園,可以自由接入 Ethereum、Solana、Sui,或任何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公鏈。

    沒有強制綁定,沒有封閉生態,只有一個讓人盡情探索和試驗的自由沙盒。Telegram 停止寫代碼 并不意味著這個故事就此結束。時間快進幾年,我們迎來了 Telegram 與 TON 的獨家合作直接把所有 Mini Apps 綁上 TON,強迫開發者使用一個他們“本來無關”的區塊鏈。
     

    4、Telegram 與 TON 的獨家合作

    2025 年 1 月 21 日,Telegram 正式亮出底牌。從這一刻起,所有運行在 Telegram 上的 Mini Apps 必須遷移到 TON 區塊鏈,別無選擇。沒有例外,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他們給開發者一個月的時間,截止日期是 2 月 21 日,并拋出 5 萬美元資助 作為“甜頭”。

    但在這根胡蘿卜的背后,藏著的是實打實的大棒。開發者不僅要重寫代碼、遷移資產,還得準備迎接一系列潛在的服務中斷問題。否則,就得冒著被踢出 10 億用戶平臺 的風險。

    這與 Telegram 過去的開放策略完全背道而馳。多年來,開發者可以自由選擇接入 Ethereum、Solana、Sui 等任何區塊鏈,生態自由度極高。

    而如今,這家當年因監管壓力而“放棄” TON的公司,反手就把所有人強行塞回 TON 生態。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矛盾? 感覺 Telegram 根本就沒真正離開 TON,而是一直在幕后操盤,只是現在終于攤牌了。

    新的 服務條款 讀起來簡直就像一份“封閉花園宣言”:曾經,開發者可以選擇 EVM、Move,或者任何符合自己愿景的區塊鏈;現在,Telegram 的態度是——“用 TON Connect,否則請走人。”更離譜的是,這一切并沒有經過開發者社區的任何討論這一政策更像是一次偷偷上線的補丁,把整個開發者生態打得措手不及。

    開發者不得不在短短一個月內,想辦法遷移代碼,重構整個項目,轉向一個與主流區塊鏈幾乎不兼容的生態。

    即使技術上能做到極速遷移,5 萬美元 也遠遠無法覆蓋幾個月的工程成本,尤其是當你的代碼依賴 TON 根本不支持的功能時,遷移的難度更是指數級增長。
     

    5、問題的本質:為什么 Telegram 和 TON 這么做?

    一個主打自由與隱私的平臺,一個號稱“開放網絡”的區塊鏈,為什么突然背離自己的理念,走上了這條強制封閉的道路?
    當你退后一步,看清背后的利益結構,就會發現這并不是什么新套路。事實上,我們以前見過這樣的戲碼,不是嗎?
     

    1)Web3 里是頭一回,但“圍墻花園”的套路早就見過

    有沒有發現,幾乎所有科技平臺 一開始都會高舉開放與自由 的旗幟,但一旦做大了,就會悄悄收緊,變成一個封閉生態?

    還記得 Google 的“Don’t be evil”口號嗎?

    2)Apple 曾經鼓勵開發者自由創新,后來卻用 App Store 構建了一座“圍墻花園”?

    好,我們把時間倒回到 2000 年代末。
    2007 年,iPhone 橫空出世,憑借流暢的觸控體驗和前所未有的 App 生態,徹底顛覆了移動世界。
    2008 年,Apple 推出了 App Store,最初簡直是開發者的天堂——
    • 交 $99 費用,就能上架應用
    • 直接觸達不斷增長的 iPhone 用戶群,市場潛力巨大
    這是一次革命性的創新,但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蘋果從每筆銷售或應用內購買中抽取 30% 的分成。

    當時,大多數開發者對此并不太在意。30% 的抽成確實高,但相比自己搭建發行渠道?幾乎不可能。這就是 Apple “圍墻花園” 的早期階段。

    與此同時,Google 看到 Apple 大獲成功,很快推出了 Android Market(如今的 Google Play Store)。他們給開發者提供了類似的 70/30 分成模式,同時打出 “開放性” 牌,宣稱 Android 比 iOS 更靈活。

    最開始,兩大平臺都高調宣傳自己是開發者的天堂——任何人都可以輕松開發應用,無論是游戲、工具還是生產力軟件,都能低門檻上架。但不久之后,裂痕開始顯現……

    Apple 堅持實行嚴格的應用審核制度,有時會以模棱兩可的“質量問題”為由拒絕某些應用。而 Google 則一開始相對寬松,但很快也開始收緊規則。隨著時間推移,兩大平臺不斷調整政策,逐步加強控制——
    • 限制特定類別的應用(比如早期的加密貨幣應用常被下架)
    • 強制所有應用內支付必須使用官方支付系統,禁止第三方支付渠道
    這時候,開發者才開始意識到,所謂的“開放”,正在一步步變成“封閉”。

    這場矛盾在 Epic Games vs. Apple 訴訟案中徹底爆發:Epic 直接放話:“我們拒絕向你們支付 30% 的抽成!” Apple 的回應是:“那你們就別想在 App Store 上架了。

    即便后來 Epic 試圖妥協并尋求和解,Apple 依然把他們拉入黑名單,態度強硬。Apple 基本上就是在說:“不好意思,Fortnite 想回到 iOS?等所有上訴打完再說吧。”即便 Epic 遞上了白旗,Apple 仍然緊閉大門,直接把 Fortnite 以及它龐大的用戶群 擋在了 iOS 生態之外,無限期封殺。

    同樣的爭議在 韓國 也曾掀起波瀾。當地立法機構強制 Google 和 Apple 允許替代支付方案,直接挑戰了他們的封閉生態。

    與此同時,用戶社區開始質疑數據可攜性、開放標準,以及“你在手機上做的一切都歸平臺管控”的趨勢。雖然 Apple 和 Google 之后做了一些微小讓步,比如將前 100 萬美元收入的抽成降至 15%,但整體商業模式依然堅不可摧。

    最終,開發者發現:如果想在 iOS 或 Android 上獲得規模效應,就必須遵守他們的游戲規則。

    3)同一劇本,換個舞臺,輪到 Telegram

    現在,這一幕正在 Telegram 上演,他們用 TON 復刻了相同的套路。本質上,Telegram 和 TON 之所以這樣做,動機很簡單:掌控用戶 & 賺取收益。一旦平臺意識到數據和流量的價值,它們的控制力度只會越來越緊。

    回想一下,Telegram 早在 2018 年就宣布過 TON 區塊鏈,當時,Telegram 想打造 TON 作為生態核心,但被監管層直接掐滅。他們支付了罰款、退出了項目……但現在,這場戲居然又重新上演了。

    不同的是,這次 Telegram 把所有 Mini Apps 直接綁定到 TON,強制開發者必須用這條鏈。為什么是現在?
    • 監管環境 相較 2018 年松了一些,給了他們更大的操作空間
    • Telegram 仍然是 Web3 領域最重要的通訊平臺,手握巨大用戶流量
    • 獨家綁定 TON,讓所有 Mini Apps 遷移,確保所有鏈上活動、費用、用戶交互都被 TON 生態所捕獲
    這不是巧合,而是一次徹底的流量收割。

    如果 Telegram 只是宣布:“我們重新推出 TON,讓它與其他區塊鏈公平競爭,開發者自由選擇。”那么,這還算是一場公平的市場博弈。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們選擇直接封鎖生態,給開發者極短的遷移期限,提供的資助連遷移成本都覆蓋不了

    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 先用龐大的用戶基數吸引開發者,讓他們為“直達數億用戶”而興奮不已
    • 等大家投入其中,突然改變規則,祭出最終通牒:“從現在起,你只能用我們的鏈。”
    這就是 Web2 的老套路,現在 Web3 也開始玩了。

    4)一旦 Telegram 搭起“圍墻花園”,一個巨大的紅色警報隨之響起

    如果 TON 真的夠強大,為何需要用“強制手段”拉攏開發者,而不是靠市場自然選擇?

    如果 TON 具備頂級公鏈的實力:完善的開發工具;高性能網絡;繁榮的生態系統,那么,Telegram 完全可以讓市場自由競爭,開發者自然會選擇最優解。但現實是,真正測試過 TON 的開發者表示,這條鏈連基本功都沒打好——性能、兼容性、基礎設施,全部落后于主流區塊鏈。

    這正是為什么 @memeficlub、@TheBirdsDogs 和 @WaveOnSui 這些 在 Telegram 上大獲成功、擁有數百萬日活用戶(DAU) 的 Mini Apps,依然堅定地選擇 @SuiNetwork,而不是 @ton_blockchain。

    如果 TON 真的足夠優秀,開發者早就主動遷移了,根本不需要 Telegram 設下封閉規則。

    事實就是,靠強行綁定,沒法讓一條基礎不穩的鏈變成下一個 Sui。

    5)你無法把 10 億用戶強行塞進一個基礎薄弱的區塊鏈

    如果你去問真正嘗試過在 TON 上開發的工程師,他們會告訴你: 這條鏈的開發體驗,遠談不上“順暢”。TON 最大的問題在于,它根本不是一款“開發者友好”的強大工具。真正嘗試過的開發者都在反復強調——TON 無法與現代公鏈競爭,因為它缺乏:成熟的 DeFi 生態;強大的基礎設施;高負載的可擴展性。

    換句話說,TON 號稱“未來區塊鏈”,但開發者面臨的卻是——
    • 一個設計古怪的編程模型,學習門檻高
    • 不兼容,任何主流區塊鏈
    • 開發工具稀缺,缺乏完善的生態支持

    這對習慣了 Sui 或 Solana 的開發者來說,簡直就是 災難。在這些主流鏈上,工具鏈、文檔、社區支持早已成熟完善,而在 TON 上,開發者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還得面對一堆奇怪的限制。然后,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可擴展性。

    6)TON 吹噓自己的高性能,但真正壓力測試的開發者可不這么看

    問問那些在 TON 上做過壓力測試的開發者,他們會告訴你:TON 在高負載環境下,根本撐不住。一些開發者甚至回憶說,某些 Mini Apps 一上線,直接把鏈搞崩了。而每當有“某公鏈連幾千個并發用戶都扛不住”的負面案例傳出,開發者們就更傾向于避開這條鏈。畢竟,如果你在 Telegram 上構建一個面向數百萬用戶的 Mini App,你根本無法承擔“鏈扛不住直接崩潰”的風險。

    更大的問題:TON 生態嚴重不足。構建一個真正可用的 dApp,遠不止部署一個智能合約這么簡單。你還需要:
    • 流動性池,用于Token兌換
    • NFT 交易市場,用于資產流轉
    • 借代協議,提供金融衍生品支持
    • 數據索引器,方便查詢和分析鏈上信息
    • DeFi 聚合工具,優化收益策略
    換句話說,一個成熟的 Web3 生態,離不開強大的“樂高式”基礎設施,能讓開發者自由組合各種功能。 但 TON 在這些方面的建設遠遠落后,這直接限制了開發者的創新空間。這正是為什么 @memeficlub。@TheBirdsDogs 和 @WaveOnSui 最終選擇了 Sui,而不是 TON

    7)Sui 生態已成熟,而 TON 還遠未成型

    Sui 生態已經擁有完整的基礎設施,開發者工具齊全,能讓項目方快速構建、無縫集成,輕松拼接所需功能。而 TON 呢?生態仍然相當貧瘠。 是的,確實有一些 Telegram 機器人和零星的實驗性項目,但與主流區塊鏈相比,TON 缺乏真正深度的 DeFi 設施
    • 沒有成熟的 DEX(去中心化交易平臺),流動性受限
    • 缺乏完善的借代協議,金融產品嚴重不足
    • NFT 市場發展遲緩,資產流轉難以形成規模
    生態不完善,開發者就只能自己重頭搭建基礎設施,或者勉強適配一些不完整的集成方案。 相比之下,Sui 等成熟公鏈已經鋪好了成功的道路,開發者只需順勢而上,直接享受生態紅利。

    8)強制綁定 TON?開發者用腳投票

    再加上 Telegram 這一波“TON Only”的封閉策略,開發者被迫選邊站,市場的反應其實已經很清楚——他們在尋找更好的選擇。任何經歷過 Web2 巨頭(Apple、Google)如何封閉生態 的開發者,都能預見接下來的發展趨勢:如果你現在向 Telegram 的這波操作妥協,那就是給他們開了綠燈,未來他們會收得更緊,鎖得更死。

    6、Web3 追求的開放精神,正在被侵蝕

    真正理解 Web3 精神 的人都該看清現實:今天讓 Telegram 一寸,明天他們就會要一整條路。

    1)Web3 不需要“圍墻花園”

    Web3 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在于開放協作、共享標準和無許可創新。在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世界里,你不會強迫開發者只能用你的鏈,而是靠技術、用戶體驗和生態實力自由競爭。如果一個區塊鏈無法通過自身優勢吸引開發者——

    ? 更快的交易速度

    ? 更強的 DeFi 生態

    ? 更完善的開發工具
    那么,它本身就已經處于劣勢強制綁定,最終只會傷害生態用“必須遷移到我的區塊鏈,否則走人”的手段,只會:

    ? 趕走最優秀的開發者

    ? 扼殺 Web3 生態的創造力


    這和 Web3 追求的 開放、自由、去中心化 理念背道而馳


    Web3 的核心不在于強迫開發者被困在封閉生態中,而是賦能他們,提供:
    ? 更優的性能

    ? 更強的可組合性

    ? 真正的用戶所有權

    這才是我們自區塊鏈誕生以來一直努力追求的未來——一個人人都能自由構建、共享價值,而不受中心化平臺擺布的世界。


    2)Telegram 和 TON 仍然有機會回頭

    @telegram 和 @ton_blockchain 依然可以撤回這次封閉性的決定真正擁抱 Web3 開放、公平、去中心化的理念。短期內的排他性或許能帶來利潤,但長期來看,只有真正開放的生態才能繁榮。 開發者應當自由選擇最適合的鏈,而不是被強行綁定。與此同時,@SuiNetwork 等平臺將繼續歡迎創新者,推動鏈上性能的邊界,不管 Telegram 最終如何決定,真正的 Web3 精神依然會延續。

    如果 Web3 代表的是 機會、創造力和透明競爭,那么強行鎖定開發者不僅不得人心,更是不可持續的。

    本文鏈接:http://www.zhucexiangganggs.com/kp/du/02/5663.html

    來源:https://x.com/EmanAbio/status/1887603924141826556

    白話區塊鏈

    區塊鏈世界入口,人人都能看懂的區塊鏈;24 小時熱點實時追蹤。

    毛片免费看